经济建设:深化体制改革布局“新常态”
正如十八大报告所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
然而,“速度为王”的时代已经过去。
2013年6月30日,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谈到,“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
此后不久,他再次指出,经济发展不能“唯GDP论”。
“我们这么大个国家、这么多人口,仍然要牢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要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防止把发展简单化为增加生产总值,一味以生产总值排名比高低、论英雄。”2013年11月3日至5日,习近平在湖南考察时强调。
这背后的一大背景是,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经济正面临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新特征。这也意味着此前的经济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
未来的中国经济将何去何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成竹在胸。
今年5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谈到,“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在战术上要高度重视和防范各种风险,早作谋划,未雨绸缪,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尽可能减少其负面影响。”
7月29日,在中南海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习近平问计当前经济形势,又一次提到“新常态”:“要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共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何为“新常态”?有专家总结出以下特点:增速适度、结构优化、质量较高、制度环境有利。
首先,要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梳理所有不利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种种障碍,最为核心的一条,就是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正所谓对症下药,2013年7月23日,习近平在武汉召开部分省市负责人座谈会时强调,“要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作为下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取向,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仅仅两个月之后,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八次峰会发表讲话时再次表示,中国将加强市场体系建设,推进宏观调控、财税、金融、投资、行政管理等领域体制改革,更加充分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如何“更好发挥”、“更加充分地发挥”,十八届三中全会给出了答案: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所发挥的基础性作用“升级”为决定性作用。一词之变,体现了党在理论上的又一重大飞跃。
当然,强调市场的作用,绝不意味着政府就此撒手不管。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时表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一个重大突破,就是市场要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要素配置更要通过市场,同时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政府不是退出、不作为,而是政府和市场各就其位。
2014年5月26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也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是一个重大理论命题,又是一个重大实践命题。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问题上,要讲辩证法、两点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于是外界看到,一方面各级政府开始大规模简政放权以为市场力量发挥作用释放空间,另一方面针对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不断创新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方式,以熨平经济波动。
其次,必须要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对此,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也早有清晰认识。
2012年12月9日,习近平在广东主持召开经济工作座谈会时谈到,“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国际竞争历来就是时间和速度的竞争,谁动作快,谁就能抢占先机,掌控制高点和主动权;谁动作慢,谁就会丢失机会,被别人甩在后边。我们要继续大胆探索、扎实工作,坚定不移推进体制创新、科技创新,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推动科学发展增添新动力。”
此后,习近平在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在2014年7月8日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上等场合又多次重申了类似观点,并明确表示“转方式、调结构是我们发展历程必须迈过的坎”。
留心者会发现,近年来尽管经济增速有所回落,但结构调整却出现了积极变化——产业结构在孕育新的突破;需求结构有积极变化;收入分配结构有所改善;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在增强。此外,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成本消耗也有所减少。
事实上,如果总结两年来中央在经济建设方面的布局和实践,一条脉络逐渐清晰——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更好发挥市场和政府的作用,推动经济迈向增速适度、结构优化、质量较高的“新常态”。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