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于新贵)东阿刘集北双庙村曾是一个武术村。盛极之时,东阿各地村村开拳场,户户习武艺,他们练的武术是当地独有的拳种 东阿二郎拳。时光荏苒,从盛极一时到如今很少有人问津。东阿二郎拳经历了过山车式失落。
作为二郎拳传承人的于庆芝在发扬、推广东阿二郎拳上不遗余力,行程十万里挖掘整理二郎拳。下设了5个东阿二郎拳武术队,免费培训,在部分中小学开设了东阿二郎拳术课程。
去年年底,东阿二郎拳成为山东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说,东阿二郎拳起源于明朝洪武年间,流传至今已有600余年,古老的拳种生生不息,在东阿铜城、黄集、马安、沙店集等地繁衍传承,并先后流传至东昌府、阳谷、菏泽、巨野等周边县市及河南、河北等地。
时光荏苒,从盛极一时到如今很少有人问津,东阿二郎拳经历了过山车式失落。
作为二郎拳传承人的于庆芝在发扬、推广东阿二郎拳上不遗余力,行程十万里挖掘整理二郎拳。去年年底,东阿二郎拳成为山东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设了5个东阿二郎拳武术队,免费培训,在部分中小学开设了东阿二郎拳术课程。
在东阿县志中载:中华武林盛传有 拳不打铜城 枪不扎石横 之说,拳就是指东阿的二郎拳,铜城即是指当时县城所在地。在民间也有 喝了北双庙的水,都会溜溜腿 街头街首,都拉四门斗 等等,这些武术民谣一直在东阿周边一带流传。
笔者采访的拳师于庆芝所在的刘集北双庙村是其中的一个武术村。盛极之时,东阿各地村村开拳场,户户习武艺,他们练的武术是当地独有的拳种 东阿二郎拳。时光荏苒,从盛极一时到如今很少有人问津。东阿二郎拳经历了过山车式失落。
于庆芝,出生在北双庙村,他从小就跟着村里的拳师练拳。数十年来,无论远赴内蒙古求学,还是在外工作,他从来都没有放下二郎拳。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屡次武术比赛中,于庆芝不断斩获大奖,2013年,于庆芝在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项目展演大会上,表演东阿二郎拳,并获得第一名;2014梁山国际传统武术邀请赛上率队获得9枚金银铜牌;在2015年全省首届武术功力大会上,他获得三块金牌,带领的二郎拳武术队获奖比例全省最高。于庆芝被评为国家武术六段,获得中武协会员称号,受到省内外武术界的关注。
更令人欣慰的是,去年年底,东阿二郎拳成为山东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于庆芝正是东阿二郎拳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村里半数人习练二郎拳
从小就拜师学艺
李白有诗曰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站在刘集镇的黄河北岸,天悬大河,气势之大,摄人魂魄。北双庙村就在黄河岸边,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农民有习武的传统。
据说,东阿二郎拳起源于明朝洪武年间,流传至今已有600余年,古老的拳种生生不息,在东阿铜城、黄集、马安、沙店集、于集、陈店、葫芦头等地繁衍传承,并先后流传至东昌府、阳谷、菏泽、巨野等周边县市及河南、河北等地。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毗邻黄河的北双庙村是远近闻名的武术村。几百人的村子就有一半人习练二郎拳。
出生在1970年的于庆芝同样被村里的武术氛围感染,他在村里拜陈明廷、陈正美、陈成才学习二郎拳。于庆芝很快就成为一个练得最好的孩子,深得拳师的喜爱。后来,稍大的于庆芝又在附近的坡里村拜王正来为师,习练杨氏太极拳。随着时间的推移,于庆芝的拳术日臻成熟。
长大后,于庆芝到内蒙古读书,但是,无论学习再忙,他也没有放下二郎拳。每天早上和晚上,他都习练二郎拳。内蒙古的一些年轻人知道于庆芝是武术高手之后,纷纷拜他为师。于庆芝是一个开明的拳师,他乐意把二郎拳传授给喜欢它的人。在内蒙古读书的几年里,于庆芝收徒几十人,也因此,东阿二郎拳在内蒙古得以传播。回到东阿工作后,于庆芝仍然在工作之余习练二郎拳,近几年又拜二郎拳名师齐汉庆为师,继续习练二郎拳,并经常到莘县、东昌府区传授拳术。
武艺在身的于庆芝是一位爱打抱不平的拳师。17岁时,在当地当时的集市上,经常有小偷小摸骚扰赶集群众,于庆芝得知后,每逢集市便腰缠七节鞭或腰挂小手梢子棍来回巡视。小偷深知于庆芝是一名武术高手,就不再到这个集市上来偷东西了。但是小偷又转到其他乡村集市上偷东西,骚扰群众。后来,于庆芝联合师兄弟们一起,追踪跟随,找到几个为首的小偷,经过来往几次约战和交流,彻底制服了小偷,当地恢复了安宁。
二郎拳传承有序
曾有万余人习练
于庆芝介绍说,东阿二郎拳的传承脉络清晰。东阿二郎拳起源于明朝洪武年间,二郎拳第9代传人刘洪贤1919年在济南马良开办的山东武术讲习所任武术教习时,整理编写了东阿二郎拳谱。根据拳谱记载,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曾学武于少林,习得一身武艺的山西省张氏兄弟(善习关西架子)于1392年移民到东阿。当地富户武师高氏(善习民间对拆拳)与之接纳相交,高氏之子高丰聪慧过人,将两种技法融会贯通,在此基础上创编二郎拳套路 四门斗 ,因该拳术以二人对练为主,称之为 二郎拳 ,后高丰密建香堂,传授技艺。
历经数代传承发展和丰富,先后融入十二路谭腿、蹓腿式、四步架子、三步架子、二郎架子、大八步架子、小八步架子、五花炮捶、小迷糊阵架子、吊膀连环捶、明堂捶和各种器械及硬气功法等,形成了目前所练的东阿二郎拳体系。东阿二郎拳技法攻如风,架子大,练起来比较猛,常要脱了褂子光着膀子练拳,又因该拳七星单鞭(臂)式甚多,民间也俗称 单丢袖 。
高丰创编二郎拳以后,在东阿凤凰山(今香山)设立香堂,对入门弟子秘传技艺。孙尚合等弟子学成后,收李贵为徒,李贵学成后,进一步发展壮大二郎拳体系,创编二郎拳套路 一百零八路对拆拳 。1598年左右,李贵随军征战,受重伤,被东阿县阿邑城北富户张氏收留,张氏对其进行悉心照料,天长日久,感情日渐深厚,张李二人便结拜为兄弟。李贵身体康复后,便决定将自身所学全部传授给张氏的儿子张广寒。
从此,张广寒开始习练二郎拳。张广寒免费收徒,教授众多贫家子弟练习二郎拳。一时间,二郎拳在东阿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开始遍地开花。据记载,当时在张广寒的传授下,练习二郎拳的人达数万余人,逐渐成为了东阿当地的主要拳术。
张广寒于1661年开始向窦彦高传授二郎拳,使二郎拳术得到进一步传承。后来,窦彦高又将二郎拳传授给了自己的儿子窦宏,窦宏因武艺出众,被选入军中,后升至总兵,奉命出征,在边疆奋勇杀敌,不幸死于乱战中。后来,窦彦高于1720年秘传于铜城武场教习孙魁刚。
孙魁刚深得二郎拳精髓,开始广招门徒传授二郎拳术,据记载孙魁刚门下曾有三百余名弟子,各有所成。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周养民。当时,有很多武术门派对二郎拳不屑一顾,曾多次进行挑衅,为力保二郎拳的权威,周养民曾在东阿小泰山下摆擂,击败各路高手,从此二郎拳开始名扬天下。孙魁刚于1779年又收当地镖师之子张学荣为关门弟子,由师兄周养民代师传艺,学习二郎拳术。张学荣出身镖师家庭,少年之时便随父亲的镖队走南闯北,身材高大、为人豪爽而正直,行侠仗义,在押镖生涯中曾多次击败拦路打劫的强盗,且镖行急速,既安全又快,使镖局声名远扬,因在家中排行老三,故江湖绰号 镇三山飞毛腿张三爷 。
1823年,张学荣再传至东阿苏广华,苏广华学成后带领一个打拳卖艺班子常年在聊城、济南、河南北部、河北馆陶一带打把势卖艺为生。因能赤手空拳击碎一摞大青砖和青石板,可头顶数块砖头由大锤击碎而毫发无伤,江湖人称 神拳苏大锤 。苏广华回乡后,于1899年将二郎拳传于本村长期随其行走江湖的刘洪贤、苏广会和张连壁等弟子。
1937年,刘洪贤在东阿县顾官屯西程铺村老家,带领弟子在外 打把势卖艺 和 教场子 授徒。刘洪贤将二郎拳进一步丰富发展,在四门斗架子和一百零八路对拆拳的基础上又融入十二路谭腿、蹓腿式、四步架子、三步架子、二郎架子、大八步架子、小八步架子、五花炮捶架子、小迷糊阵架子、吊膀捶、明堂捶、钉耙子枪、四节流星镗等,形成了现在所练的东阿二郎拳体系。
后来,二郎拳传到了北双庙村。当时,北双庙村二郎拳老拳师就有陈正美、陈正关、陈正邦、陈明斗、陈大德、李兆太、穆文成、张守文、陈大江、黄效海等十几人。于庆芝正是跟随本村的拳师习练二郎拳,并逐步成为著名拳师。
行程十万公里
把二郎拳发扬光大
东阿二郎拳在2012年被东阿县人民政府批准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4年被聊城市人民政府批准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前,顺利成为山东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于庆芝说,头些年,古老的东阿二郎拳逐渐式微,村里很少有人再习练,但是,作为从小就痴迷二郎拳的他,在心里总有一种难以言表的责任感,他决意把这门拳术发扬光大。目前,东阿二郎拳已受到很多人的关注,于庆芝也不断走出去进行交流表演,每年外出十多次的武术表演,虽然有些累,但是,于庆芝总是乐此不疲。
自幼痴迷二郎拳的于庆芝为了挖掘整理二郎拳,从2006年开始,就利用业余时间走遍了东阿、聊城及其周边村庄的老拳师和后代、家人、徒弟等,挖掘整理了大量的珍贵资料。于庆芝说,这些年,因为到各地挖掘整理二郎拳资料,累计行程足有10万余公里,并且,整理了一批图文影像资料,收集了一些珍贵的传统武术器械。
作为二郎拳传承人的于庆芝在发扬、推广东阿二郎拳上不遗余力,目前,下设了5个东阿二郎拳武术队,会员达2600多人,免费培训。并且在东阿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和部分中小学开设了东阿二郎拳术课程,让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了校园。这几年,多名东阿二郎拳习练者多次在国家、省、市、县武术比赛中都取得了优异成绩,其中有一名习练二郎拳的学生在2014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体。
据东阿县二郎拳研究会的秘书长张志栋介绍,在推广传承方面,他们将举办二郎拳教练员培训班、二郎拳研讨会、展演、邀请赛,继续设立更多的东阿二郎拳培训基地(点),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乡村、学校,让更多的人了解二郎拳为全民健身服务,让更多喜爱武术的人习练二郎拳。据悉,在春节前后,将会有二郎拳走进乡村表演和在东阿阿胶影视城的展演活动。(聊城新闻网)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