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文化 >> 文学艺术 >> 给票子出点子 解芗剧燃眉之急

给票子出点子 解芗剧燃眉之急

——国家艺术基金创新资助精品创作

《保婴记》剧照。陈志鸿摄

  “作为土生土长的漳州人,《保婴记》真的让我对芗剧有了新的认识。典雅、精致的舞台让我感到惊艳;老城街头巷尾、左右邻里间回荡的方言俚语,哼唱的民谣小调,好像带我回到了儿时,格外亲切。”近日,芗剧经典剧目《保婴记》在福建漳州市人民剧场精彩上演,演出中掌声笑声不断,漳州二中的郑老师在演员谢幕时激动地起立鼓掌,迟迟不肯离去。

  此次由漳州市歌仔戏(芗剧)传承保护中心演出的《保婴记》,是作为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的滚动资助项目,以修改、打磨后的新面貌再次亮相。“真可谓一台好戏、满台好人!”河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陈涌泉激动地说。

  然而,这部被列入国家艺术基金滚动资助、优中选优的剧目,之前还面临着传承和演出的诸多危机。

  芗剧历史源远流长,流行于福建漳州芗江一带,足迹遍及龙溪、晋江、厦门、台湾及东南亚华侨居住地区。2008年,福建省漳州市芗剧团复排芗剧名作《保婴记》。最初的舞美一直以黑色调为主,然而这样的舞美并不符合该戏的风格。“舞美一改的话,舞台支点就变了,戏也得重排,而且重新设计制作舞美需要花费30多万元。”漳州市歌仔戏(芗剧)传承保护中心主任王文胜感慨,作为基层艺术院团,创作经费本来就捉襟见肘,“那时别说30万元,就是3万元,剧团也难拿出来。但所有人都明白,不重新设计舞美,意味着作品水平无法提高;重新设计舞美,又没有额外的制作经费……”

  王文胜说,任何一个剧目的打磨提升都离不开经费的保障,之前剧团也还有一些好的剧目,但由于经费问题,参加完会演后,只能止步不前、束之高阁。

  正当剧团陷入深深的矛盾和纠结中时,2014年,《保婴记》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的专项资助,终于缓解了剧团的燃眉之急。新版的舞美给该戏增色不少。后来,《保婴记》先后荣获多个重量级的国家奖项。“可以说,国家艺术基金解除了院团抓精品、出人才的瓶颈问题。”王文胜表示。

  “没有钱出不来好东西,只给钱也出不来好东西。”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原副主任李春喜欣喜地看到,国家艺术基金好就好在不只把钱送下去,更调动起全国优秀的专家资源,“从剧本创作修改,到音乐、舞美、灯光、服装、造型的细节剖析,专家能进行精准而全面的指导,在艺术判断、题材选择、情节处理等全过程提出意见建议,确保作品符合艺术创作规律,不断打磨提高。这是多少钱也换不来的。”

  就在这场《保婴记》上演前的半个小时,李春喜还在演出后台“跑上跑下”,或与导演交流最近排演的心得,给出中肯的意见,或是与乐队演奏人员交流“多音竹筒鼓”的演奏特点……演员陆逸红说,“有了专家在后面支持,我们再也不犯怵了”。

  中国戏剧家协会秘书长崔伟谈道,舞台艺术容易“越演越油”,而每场演出后都有继续打磨修改的精神,才会不断提高,这次演出中打击乐的使用让人印象深刻,其与各种乐器和演员演唱达到了更加和谐的状态。

  “《保婴记》的打击乐摆脱了京剧板鼓,是从芗剧传统中寻找的开孔竹筒鼓,创新的是,历史上只使用一个,现在使用了5个,我们暂时叫它‘多音竹筒鼓’。”李春喜介绍,在京剧的强势影响下,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地方戏在自身艺术特性上的发展空间,包括芗剧在内的越来越多的地方戏逐渐失去了许多本体的东西。“其实,我们更愿意看到地方戏艺术发展生态的多样性,更愿意看到地方戏艺术沿着自身发展特性、遵循舞台艺术的规律走出属于自己的路。一只手伸向传承,一只手伸向创新,我们乐于在研讨中提出更多的意见建议。”李春喜说。

  一部剧再好,也有提升的空间。“故事最后,婴儿哭声的运用过于匆忙,应该有个层层递进的感觉”“建议下一步在情节设置和舞台灯光的关键点上下功夫,简约而不简单”“剧中人物的音乐形象化还有不足,可根据不同人物设计不同配乐”……在此后举行的《保婴记》专家研讨会上,国家艺术基金的专家们就剧目细节逐一提出修改意见,一改“你好我也好”的“一团和气”批评之风,中肯而有辣味。

  “滚动资助的重点要聚焦于改,改并不是说这部剧不好,而是希望在改的基础上推动这部好剧登上一个新台阶。”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副主任秦文说,“请各位专家重点在‘能不能改、能不能改得更好、怎么能改得更好’提出真知灼见,少讲优点,多提意见和不足,找找还有哪些上升空间。”专家们笑称,自己来就是为了开展批评的,没有批评就不算完成任务,没有专业的批评更是对不起国家这块牌子。

  《保婴记》导演吴兹明说,根据国家艺术基金滚动资助的要求,《保婴记》将在巡演中积极征求观众的反馈意见,从不同层面帮助本剧提高到一个新水准。(记者郑海鸥)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