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公益 >> 新闻 >> 公益观察 >> 完善政府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制

“毒跑道”警示不作为也是一种“毒”

   萧海川(新华社记者)

 

   妥善处置毒跑道事件,要拿出勇气和魄力,摆脱推诿扯皮,打破部门与地域隔阂,填补制度漏洞

   多地出现的疑似毒跑道事件,最近有了新进展。有媒体探访河北部分地市,发现诸多小作坊、小工厂利用电缆皮、旧轮胎等橡胶废料,生产用于铺设操场跑道的塑胶颗粒。公众此前对毒跑道的质疑,得到了部分证实。但是,对于这一形成上下游产业链的行业,人们不由诘问:为谋一时之利,连孩子的健康都可以不顾,这些人还有什么事不敢做吗?

   脏乱的环境、刺鼻的怪味、一堆堆来源不明的橡胶废料,却能生产出与学生亲密接触的塑胶跑道原料。看上去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就这样成为现实。公众对毒跑道的追问,并非肇始于这个夏天。据媒体不完全统计,从2015年起,类似异味跑道、异味操场的社会事件就有20多起。从沿海到边疆,从特大城市到中小城市,毒跑道魔影不时闪现。

   毒跑道的重重隐患,不是一朝一夕埋下的。新华社6月13日的《五问毒跑道》一文指出,早在2003年,国内行业专家就发出了对聚氨酯跑道安全性的预警。十几年的时间,足以令一个孩童成长为少年,也足以让一个疱疹恶化为疮痈。

   更何况,毒跑道所使用的橡胶废料,向来名声不佳,屡屡曝出涉及公共安全的社会事件。废物利用本是好事一桩,但跨过安全底线、侵入到与人体亲密接触的领域,就无异于一种毒物。在从业者看来,掺入废料的多寡甚至成为相关企业是否有良心的指示器。

   一个积攒十几年的问题爆发了,伤害的不仅是相关学生的身体,更是维系社会人心的信任。正如一名家长所说,当孩子因跑道异味身体不适、连连呕吐时,自己为生活奋斗与打拼都失去了意义。

   毒跑道事件依然在发酵,公众的担忧并没有减弱。但审视事件前因后果,相关职能部门的反应让人失望至极。当大面积出现孩子因身体不适请假缺课,家长们联名质疑学校塑胶跑道安全性,职能部门应该答疑解惑、缓解不安。但现实是,在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公共事件中,有些职能部门依然采用的是挤牙膏式的应对之策。

   在家长通过正常程序反映问题跑道情况时,相关部门没有及时回应;当家长联合起来引发社会关注时,相关部门才组织进行问题跑道检测,承诺将铲除疑似毒跑道。最终揭露毒跑道生产窝点的,也是媒体而不是负有监管职责的职能部门。

   依靠公众监督、媒体倒逼来推动问题解决,说明一些职能部门的不作为到了何种地步。因此,毒跑道生产窝点被媒体挖出,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监管不够到位。这一系列事件折射出一些职能部门麻木、迟缓的作风令人发指。可见,不作为本身就是一种毒。

   民生领域无小事,孩子健康比天大。十几年形成的问题,不能再用十几年来解决。妥善处置毒跑道事件,就要拿出勇气和魄力,摆脱推诿扯皮,打破部门与地域隔阂,填补制度漏洞。

   拷问监管,是因为公众依然怀抱着希望。毒跑道事件是长鸣的警钟,更应成为相关职能部门告别官僚作风的号角。(完)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