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评论 >> 香港视点 >> 特首办:梁振英晤旅业代表未提复推“一签多行”

【香港人家】创建和谐共融社区:一个90后女孩的人生起步

图:江颖敏于2014年曾到联合国总部实习 受访者供图

        文|新时社报记者叶汉亮

  香港人口老化问题日趋严重,政府推算约50年后,每三人就有一人为65岁以上长者。年轻一辈若能及早体验“长者生活”,明白长者在身体机能日渐退化下,生活上遇上的种种困难及不便,有助提升青年同理心,创造长幼共融的生活环境。90后江颖敏身兼多职:社企“历耆者”的创办人,现为见习环境工程师,同时也是一名学生,她希望为长者、为环境出一分力,创造更和谐共融的社区。

  2014年科技大学化学及环境工程系毕业的江颖敏,现职为跨国企业的见习环境工程师,并即将于中文大学可持续与环境设计学硕士课毕业。她在大学二年级时,与两名商科朋友创立社会企业“历耆者”,由台湾引入“长者体验衣”,感受长者在“衣食往行”遇到的困难。

  “历耆者”助青年长者互动

  “长者体验衣”是一套模拟70岁长者、重约六公斤,为体验者营造眼蒙老花、驼背、手脚不灵活等效果,年轻人在听不见、看不清、走得慢的实况下,亲身感受长者在日常生活可能面对的各种不适。

  江颖敏指出,有部分年轻人可能会觉得老人家啰啰唆唆,甚少与家中的爷爷嫲嫲沟通,而“历耆者”目的正是为提升年轻人的同理心,有助年轻人与老人家互动,为关注香港人口老化出一分力。她分享指,自小也在爷爷嫲嫲照顾下长大,成长经历愉快,希望“历耆者”可推广社会“长幼共融”的价值观。

  工程系出身的江颖敏,毫无营商经验,但“历耆者”已可望于明年,即营运第四年,可达至收支平衡,目前,“历耆者”已在多间中学、大专、青年中心等展开服务。在社企方面取得成果后,90后的江颖敏下一个目标便是考取工程师专业资格,在环境工程界别大展拳脚,希望可为社会创造一个和谐共融、环境舒适的生活环境。

  联合国实习认清人生路向

  江颖敏曾经在不同国家交流实习,包括出席俄罗斯彼得堡二十国集团青年峰会、美国史丹福大学、北京清华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及美国联合国总部等。其中联合国总部的实习经验,令她对可持续发展、环保等方面有了深入认识,认清未来发展路向,成为一个环境工程师。

  因工作需要,江颖敏不时穿上地盘工作鞋、安全头盔走到地盘工作。访问当天她亦刚从地盘赶来,风尘仆仆,脚上还穿着沾满尘土的地盘鞋,背包则放有安全头盔。

  科大毕业后,江颖敏就加入工程顾问公司成为见习环境工程师,工作需要到不同地盘工地视察环境,为工程顾问撰写报告。地盘仿似是男人的世界,但90后少女则认为女性在地盘“有着数”,工作上更便利,又指现在已愈来愈多女性在地盘工作。

  制模拟数据检视地盘影响

  她说,环境工程师的主要工作是为建筑地盘撰写环评报告,无论在空气、噪音、污水等各方面,环境工程师都需要兼顾平衡,尽量减少建造工程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在正式兴建楼宇前,环境工程师会制定模拟数据,检视建筑工程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变化。

  社企创办人、见习环境工程师两者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不过江颖敏认为,两者都是为社会进步和谐作出贡献,未来希望透过社会企业更多关注不同社会问题,而环境工程师的身份,则有助在环保议题方面更投入。两种不同身份,两者却相辅相成,不断为改善社会上存在已久的问题而努力。

  社企藉经济活动改善环境

  图:江颖敏(右三)助学生“身同感受”长者生活

  社会企业(简称社企),大多指运用商业模式,解决社会上不同问题,以达至关怀社会及可持续发展等目的。社企最终责任是藉经济活动,改善人类和环境生存条件,创造和谐、共融、舒适的生存居住环境。

  社企与一般私有企业不同之处,在于社企运作动力,并非单靠为股东或企业拥有者谋取最大的利润。社企在国际间,已证明为可扩张与永续经营的商业模式,提升了社会公益组织的财务自主性。同时,社企很多是为弱势社群创造就业机会、改善不平等待遇等而设立。

  社企一般关注议题都是社会上长期存在,而一直无法有效改善的问题,例如妇女权益、长者支援服务、伤健人士待遇、保护环境等。港府亦一直推动社企的发展,藉不同资助方式,期望以具创意的方式去满足社会上不同的需要,并以此建立新的关怀文化及促进社会和谐。

  社企的源起可追溯至1970年代中期,由微型信贷模式而兴起,透过小额贷款对贫穷人口的帮助,提高贫穷人口的生存及创业能力。微型信贷的创新模式自此在全世界造成极大的影响力,成为社会企业此概念的先驱。

  仰慕父亲弃法律读工程

  图:江颖敏是社企历耆者创办人

  面对大学选科,大部分人都曾犹疑不决。既担心选了不是自己兴趣的科目,又担心科目的前途出路。江颖敏当年先后获得大学法律系、化学及环境工程系的取录,但她放弃法律学位,坚决选择工程系,认定了要日后要当工程师。

  社会风气普遍认为医料、法律系是“神科”,意即入读者将来必有大好前途,高薪厚职。江颖敏有“神科”不选,竟选择了她形容在不少人眼中前景一般的“水泡科”——Engineering(工程系),究竟理由为何?

  在马来西亚升读高中的江颖敏,回港后经“Non-JUPAS”(非大学联合招生)入读科大化学及环境工程系学士,却放弃“神科”法律系。她迈向工程之路源于中学阶段的实习经历,亦可能与父亲从事的职业有关。

  在中学阶段,江颖敏曾先后在律师楼、工程公司实习,零距离接触这两个专业后,她认为自己更适合工程。她指,工程师每天均要面对不同的工作环境,变化多端且富挑战性,同时工程师角色对社会十分重要。访问中她透露,其父亲原来亦从事土木工程工作,或许遗传因子发挥作用,令她踏上工程师之路。

  与妹自资出书撑工程师

  她又道出在香港修读工程系的辛酸。在外国有很多人都以工程系毕业自豪,香港却相反。“工程系在不少人眼中是水泡科,认为是成绩不理想学生的‘保险’。”她说,有不少家长更会担心入读工程系子女的前途,认为工程科的工作机会少,将来“搵食”困难。

  她以化学及环境工程系为例指出,化学工程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如食品、饮品的制造过程亦与化学工程有关。为了厘清社会对工程系的种种误解,她与妹妹江颖贤合作,自资出版名为《谁说Engineering是水泡科》一书,结集多位工程学院的毕业生,揭开世人对工程系的误解。工程师的工作与我们“衣食住行”息息相关,无论在航空、电机、资讯、生物医学、电子、物流、建造、能源、化工、环境、土木等,都需要优秀的工程师参与。

  吁趁青春多尝试

图:江颖敏(右)到访不同学校,推广“历耆者”活动

  90后的江颖敏去年获委任为青年广场管理咨询委员会委员,她坦言社会上有不少机会给予年轻人,年轻人应作多方面尝试,接触不同的新鲜事物,跳出既有框框,寻求突破。江颖敏应算是典型的成功青年代表,她自小已参与不同活动,在人生路上取得不少好成绩,履历上的自我介绍包括“流利法语、演奏级钢琴、香港十大优秀青年、社会企业家、见习环境工程师”等等,一堆数不完的衔头挂在江颖敏身上。

  江颖敏表示,在父母的栽培下,她自小接触不同类型课外活动,包括音乐、朗诵、运动、多国的交流学习、义务工作等,培养了她独立思考、乐于助人的性格。旁人看来,她的生活行程排得密密麻麻,忙得不可开交,但她乐在其中。

  她坦言,童年时音乐学习成为她最大的娱乐,每逢空闲时她就会弹琴及歌唱。

  江颖敏在本港就读中学,高中则在马来西亚就读,在海外读书的经历,不但训练了她独立自理的能力,还让她接触不同国籍学生,锻炼两文三语的能力,扩阔视野,在待人接物上更成熟。

  助学子认识社企

  江颖敏于大学学士毕业后持续进修,以兼读形式攻读中大的可持续与环境设计学硕士课程,同时推广社企,去年协助筹办“全港中学生创意社企大赛”,希望透过活动让学生认识社企。

新时社报5月1日A12版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