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李慧琼强调,“港独”和“自决”对香港的发展百害而无一利
新时社网5月1日讯 (记者朱晋科)香港群策汇思昨日举办“香港前景探讨─挑战与机遇”论坛,民建联主席李慧琼演讲时指出,当下有人提出的所谓“本土”是“假本土,真分离”,以“本土”来掩饰自己搞“港独”和“自决”,对香港的发展百害而无一利。她相信,港人“受软不受硬”,单纯的批评不足以令支持“港独”的年轻人放弃有关思想,所以应从正面向他们解释“港独”的危害,逐步将他们拉回正轨。
论坛在观塘如心艾朗酒店举行,由香港群策汇思主办、香港政协青年联会协办。除了李慧琼外,香港政策研究所助理研究总监何建宗、民主思路总干事袁弥昌亦应邀担任演讲嘉宾。香港群策汇思主席、民建联观塘区议员柯创盛致辞时说,香港目前面对很多挑战,包括外部的不同国家及地区的竞争,以及内部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矛盾,每个香港人都有责任令香港变得更加好,并保持繁荣稳定和国际城市的地位。
斥激进派骑劫“本土”
对于本土和“港独”思潮的成因,李慧琼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违法“占中”的失败,令部分港人失望,觉得“民主回归”已经行不通,走向激进的“港独”思维;教育方面,年轻人对国家的历史认识不足;香港社会内部有深层次的矛盾,包括贫富悬殊、年轻人向上流动机会减少,以及近年两地出现矛盾等。
有参与论坛的市民关注如何去疏导本土分离主义,李慧琼指出,当下有人提出的所谓“本土”是“假本土,真分离”,因为“本土”一词本身是无问题的,只不过是有人骑劫了“本土”,以掩饰他们搞“港独”和“自决”。她又相信,港人“受软不受硬”,单纯的批评不足以令年轻人放弃“港独”,要将他们拉回正轨,就应该从正面向他们解释“港独”的危害。
“港独”将触发撤资潮
李慧琼续指,“港独”思潮已引起中央的高度关注,甚至是不安,她反问:若用香港的“一制”对抗“一国”,最终受害的究竟是哪个?她提醒,若“港独”思潮“愈搞愈旺”,触动中央神经,不但严重影响社会稳定,还会触发撤资潮,对香港是百害而无一利。
李慧琼又分析,香港社会出现了四个趋势,即数码化程度愈来愈高,高学历不断膨胀,年轻人“个人化、个体化”以及社会政治化严重。她认为,有危必有机,特区政府和社会各方都应思考如何应对挑战,例如可善用社交媒体,有效地向年轻人传递信息,否则或会落后于形势。
何建宗:冀社会重拾包容
香港政策研究所助理研究总监、前发展局政治助理何建宗昨日出席香港群策汇思论坛时批评,本土派思想“极右”,针对无权无势的平民百姓,例如新移民和内地游客,令人忧心,他希望香港社会能重拾包容性,吸纳不同文化和地方的人。
何建宗演讲时指出,昔日香港人口“大进大出”,汇聚各地不同的文化,造就香港人思想开放,但他见到近年年轻人逐渐丧失这种特质,排外思想严重,甚至连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学生来香港升学都要反对,“(部分港人)愈来愈内向,不是很愿意和外界沟通”。
何建宗续指,最令人忧心的是,目前“本土派”思想极右,与以前的示威者有所不同,后者是追求价值观上的理想,反对政府和权贵,但前者是针对无辜平民百姓、无权无势的人,例如新移民和内地游客,这方面值得反思。他希望香港社会能够包容不同文化和地方的人。
对于有组织声称基本法起草无民意授权,要求“自决”前途,何建宗指,当年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包括中方和港方委员,并广泛咨询港人意见,认为当年的起草过程是令人接受的,否则亦不会有移民外国的港人回流。他又反问要求“自决”的人,“你不是说当年无参与(起草),就要‘自决’吗?你现在话2047年‘自决’,那2047年之后的人不是都可以不认数吗?”
至于本土派反对“普教中”,何建宗认为,本土派的策略是将很多不相关的议题,纳入本土的议题,例如普通话教学其实是教育议题,不应该是政治议题,若分不清楚,就会落入本土派的圈套,“殖民地时代用英文教学,是否就支持殖民主义呢?太多人将议题拉入本土,我们要将它抽出来,搞清楚。”
袁弥昌:以疏导方式排“独”
对于本土和“港独”思潮的冒起,民主思路总干事袁弥昌昨日出席香港群策汇思论坛时指,希望中央和香港各界用疏导的方式去处理,避免“港独”和本土主义向宗教性的仇恨心态发展。他又认为,特区政府和建制派应就香港的未来提出良好的愿景,令本土派的论述失效。
袁弥昌分析指,香港社会情况很特殊,港人传统上并无一个很强的宗教观和民族主义,本土主义实际上是排外心态的加强版,其冒起正好迎合了现时意识形态上的需要。他希望中央和香港各界用疏导的方式去处理“港独”问题,尽量避免“港独”和本土主义向宗教性的仇恨心态发展。
对于特区政府认为要集中精力改善经济,袁弥昌认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但他指建制派目前在本土论述方面没有主导权,特区政府和建制派应就香港的未来提出良好的愿景,令本土派的论述失效,甚至在本土文化方面做一些具体的事,显示自己是“真本土”。
袁弥昌又说,香港社会应该放弃两极化,向中间靠拢,形成保守温和的平台去面对本土和激进,对“港独”要警惕,不可掉以轻心。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