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千军万马,服务万户千家,用有限的频谱资源拓宽军民深度融合之路——
探寻统筹发展的“黄金分割点”
电磁频谱是稀缺资源,如何使其既保障千军万马,又服务万户千家?
在电磁空间努力探寻统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黄金分割点”,一直是仿真室“频管人”颇为挠头的现实难题。
2012年,我国在东部沿海启动大型风电场建设项目论证。
这是一项造福社会、服务百姓的重大工程。但不利的是,其附近部署的军用雷达将受到较大影响,容易造成军情误判错判。
海军有关部门专程来到频管中心,寻求破解良策。面对这一全新课题,仿真室工程师吴彪站了出来,4次带队赴现地实测,很快拿出了评估报告,为3个大型风电场精准选址提供了科学依据。
事非经过不知难。仿真室常常在“攸关国家安全”还是“有利经济发展”的两难抉择中,拓展军民深度融合之路,让军地共享“频谱红利”。
同年5月,国家级科研专项民航空地宽带通信系统取得重大突破。但有关部门审核时发现,承载该系统的电磁通道上,已经有多种军地系统在运行,该系统一旦投入使用将对军用系统产生干扰,直接给国土防空和飞行安全带来重大隐患。
解决这一难题的重任,落在了仿真室工程师张雷鸣、吴彪、简盈等人肩上。
他们白天在机场、实验室测试,晚上挑灯夜战论证分析,脑子里每天都是“暴风骤雨”。在军民共用系统兼容仿真时,各种方法手段均无法达到预期效果。一时间,工作陷入停滞。
一天,在做实验时,“天上一天、人间一年”的神话情节闪进吴彪的脑海:既然“强攻”不成,何不换个思路,把“时域拉长、细节放大”?
“有门!”接下来的日子里,大家按照他的“异想天开”先后突破了10多项关键技术,终于开辟出一条“绿色电磁通道”,使在飞机上打手机、视频聊天成为现实。
那年,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4G移动通信进入实质启动阶段。同样的问题又出现了:预划给4G业务的频段,与军用频率有冲突。
得知此事,仿真室主动承担起“某频段军地系统共享共用”研究任务。“一条车道并排跑两辆车并非不可能。”工程师赵华维打了个比方,“只要制定好交通规则,就会畅行无阻。”
知易行难。在地方技术人员配合下,他们利用仿真平台构建了4G和军用系统共存环境,经过上千次实验和数百次模拟实装测试,终于找到了破解之策。
如今,4G网络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当人们尽享快捷畅快的信息服务时,谁会想到这其中还有仿真室的一份功劳?
作为我军唯一的“总部频谱专业队”,这些年来仿真室还一直行走在守卫国家电磁空间安全的队伍前列——从护佑神舟顺利返回到开辟空中预警用频安全通道,从战舰甲板到雷达阵地……到处都能见到他们跃动的身影。
“愿得祖国安,白首不相离。”为了国家“电磁边疆”安全稳固,仿真室“频管人”奋斗不息,脚步不止。
短评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
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是军人不容回避的责任和使命。信息时代,电磁频谱已渗透到每一寸空间,放眼未来战场,谁善于控制、驾驭和运用电磁频谱,谁就能赢得战场主动权。总参某电磁频谱管理中心仿真室,在这场转型大潮中跑在了前面。小团体,干出了大作为;小专业,发挥了大作用;小岗位,成就了大事业。在强军兴军的征途中,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演绎着“以小创大”的精彩。
准备打仗是一场寂寞的长跑。然而,道虽远,不行不至;事虽难,不为不成。当今时代,世界新军事革命方兴未艾,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飞速发展。在这场不进则退的比赛中,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发展、加速发展。我们应该像总参某电磁频谱管理中心仿真室团队那样,牢记强军目标、献身强军实践,敢于担当、敢为人先,在推进部队建设跨越式发展的道路上急行军、不止步,抓紧每分每秒为打赢下一场战争积蓄力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不负重托,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
本报记者梁蓬飞特约记者张彦中张能华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