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泉模式可以复制推广——专访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左志锐
公平公正公开是山泉致胜法宝——专访江阴市周庄镇山泉村党委书记李全兴
社情村况调查中探索新路
山泉村有七个自然村,李全兴回村之初每晚走访一个自然村,召开村民座谈会,请村里的老干部、党员、村民代表一起调查商讨。
初始每到一地,舌战群儒。有一次他面对二十个多个党员群情激奋的抱怨,李全兴掷地有声地发问,我回村当了四十五天的干部,现在山泉村面临的困境,究竟是谁造成的?十多年来你们这些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在干什么?他问:“你们有没有与歪风邪气作斗争?有没有帮困扶贫?有没有捐资助学?要我来评估的话,你们与党员干部的要求相差很远。你们什么都没有做。这个村走到这一步,你们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是代表老百姓来问你们的。但我并不是来贬低你们,这个村要发展,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共同努力。今天看到你们群情激奋我很高兴,因为我看到了你们还是有诉求的,这就是希望。”通过那几场争论,问题理清了,抱怨情绪也降下去了。
在调查后的村两委会上,李全兴总结,这个村,村风坏掉、民心散掉、班子烂掉、经济垮掉,我希望过去让他过去。今天开始,我根据上级组织的要求,依据百姓的需求,村两委班子开始通力打造一个全新的山泉村,谁要落伍的,要离开的,走好!”
随之开始了他在山泉村的民主促民生的全面治理工作。
全面治理铺设幸福之路
中共十八大以后,在中国大地揭开了“全面治理”的大幕,其实质是要探索并回答,富裕后的中国如何继续平稳发展,或者说如何让富裕成为走向幸福的基础。李全兴以民主促民生对山泉村的全面治理,是对中国大地正在发生变化的很好注释。
治理,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乡村治理自有其特殊的要求。从小生活在农村田头的李全兴深知其中的奥妙。由此,李全兴狠抓两件事,一民主,二民生,用他的话说是“以民主促民生,幸福山泉人”。乡村治理,直接面对村民,因此凡事都讲究一个“实”字,因此,民主与民生也必须围绕“实”展开。
李全兴2009年1月3日经村民选举,回村任村主任,此刻距离农历新年还有廿来天时间,李全兴看到村里的道路高低不平,甚至被占用,路不畅通,同时村里夜晚漆黑一团。他要求,春节前路要畅通,灯要点亮,让村民亮堂堂的过一个春节。他要告诉全村百姓,日子开始红火了,他要让村民们心里的一盏灯先亮起来!然而,好事并非轻易能够办好。例如树路灯,百姓意见就不一致。人人想灯亮,但路灯杆最好别竖在自家门前。曾经一户来硬的说,李主任,要在我家门口竖灯柱,必须交三千五百元。因为这个场地的边缘是我的。李全兴说,这是公益,造福全村,希望给予方便。你要算账也行,我给三块钱,象征性的。这个村民坚持不让步,李全兴斩钉截铁地说,今天这路灯杆竖起来是为全村,你不让,我就把所有的灯杆都放在这儿,让全村的村民都来看看,谁阻碍了山泉村灯亮。在全体村民的利益面前,那个村民退缩了。终于在小年夜山泉村的灯亮了,路通了。村民看到,村干部堂堂正正的干实事了,尤其是看到村干部不惧无理取闹者的态度,山泉村的村民看到了希望。通路安灯是一个分水岭,它是李全兴乡村全面治理的开始。
大约半年后,李全兴召开村两委会,提出确定村委会的权威,没有权威哪来治理?可“权威”从哪来?李全兴要求“一虚一实”。
所谓“虚”,就是村干部的表率作用。李全兴说,我一个亿万富翁,跟着你们当了六个月的“畜生(村民骂原先不干事的村干部是畜生)”,今天开会,我们重新立“村威”,我们是人。六个月的时间,我们从“畜生”变成了“人”。因为村里的村民说,现在的村干部还算说的过去,还可以。今天开始我们是“人”,下一个目标是做“好人”。要让村民伸出大姆指称赞我们是好人!为此,我们要彻底改变作风,彻底改变村民对干部的看法。
所谓“实”,就是以民主方式进行乡村治理。2009年6月30日,山泉村隆重发布了村规民约。这是在开了大大小小的十五次会议后修定的村规民约,涉及三千多村民,一千多户家庭的大小事项均用村规民约来确定。李全兴强调,这个村规民约是建立在热爱祖国,拥护党,响应政府号召,再结合本村的状况修订的。它适合这个村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提升。要求做到,凡涉及管理的事情都必须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山泉村制定的“乡规民约”最终以村民大会形式表决通过。新规新约制定后,每个村民人手一册,遇到事情打开小本,一定会有相对应的处理规章。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山泉村的乡规民约从制定到实施所遵循的是“三公原则”。山泉村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治理成绩,村民们充满幸福感,其奥妙即在于此。什么是“三公原则?按李全兴的说法,就是规则设定要公平,规则实施要公正,规则效果要公开。他理解并建立起的“公平公正公开”原则正是山泉村全面治理的法宝。为什么要在“三公原则”基础上建立村级治理规则?李全兴以打麻将举例,麻将是娱乐,我们把规则讲好,守着规则打牌,最后摊开,糊了。必须摊开,这就是三公。“中国的麻将是国粹,不需要裁判,如果你不守规则,其它人明天就不跟你玩了。”
民主促民生快速见实效
民主是治理,民生是效果,意想不到的是山泉村的经济状况也因此有了大幅度的改善,民生变效益。山泉村进入了良性循环。
人们总认为,李全兴是亿万富翁,他一定是带钱回去帮助父老乡亲,否则哪来那么大法道,三年就彻底改变旧村貌?了解李全兴的人都知道,他回村带领村民三年走上幸福之路,是以“两个没有”干开的:没有带一分钱回村投资;没有新办一家企业创收。道理十分简单,山泉村虽是当地的“富裕洼地”,但在全国比,2009年初有着1700万元的年收入怎么也算不上“贫穷”。李全兴正是看到了这一基础,确立了民主促民生,通过全面治理让村民走上幸福之路的“山泉样式”。对此,用李全兴反复强调的话说,我既没有拿钱投资,也没有搞什么产业创新,我只是按现有政策法规,按章办事。说到底我*的是党和政府已定的方针政策,靠的是将党的政策与农村的民主治理结合,靠的是民主治理围绕民生幸福展开。李全兴懂得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他以朴实的话语说出的“三靠”,却道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入新发展阶段的实质: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改革发展进程、共同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2009年5月份,李全兴回村刚四个月,就开始考虑改善村民的居住条件和环境,计划建“山泉新村”。为让村民共同参与,共同建设他们自己的未来生活。李全兴让村委专门设计了一个咨询表发到每个村民家庭。让村民将家有几口人、几代人,收入多少,期望住怎样的房子,总之将每户的具体需求详尽的登记在册。然后统一整合,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将房型效果图,再发到每个家庭征求意见。根据村民需求,村委再集中规划设计了十二种房屋户型。再发回到村民中,让村民自我选择确认需要的房型。几经征询,最后村民拿着确定的房型图与村委会签订建屋合同。
规划完成了,就要建设开工,根据设计方案山泉新村每平方米需投资600元。村民们十分惊讶,村委哪有这么多钱贴补?李全兴是企业家,他早把帐算清楚了。村民进“新村”居住,一是以宅基地及房屋等值置换;二是新居面积增加部分村民自行购买;三是购房款依建房进度分期支付;四是与建设单位协商先期垫资。这样,村委会在整个建设山泉新村期间,没有贴补一分钱,在完全满足村民的需求的同时又巧炒的平衡了建设资金缺口。更大的收获还在于通过土地置换,原来宅基地近千亩,现在集中居住的山泉新村仅420亩,竟置换出500多亩土地,又为村级经济的规划发展埋下了伏笔。
山泉村原治保主任江同贤,今年69岁,原有三间二层楼房,一子一女,还有年迈父母。村里建立了新村,置换后获得180平方米的住宅。根据村规江同贤住进老年公寓,60平方米。江同贤说,李书记来了,为失地农民争取了养老保障金,每月800元,村里给70岁以上老人发放的现金福利,每人每年12000多元,越老越值钱啊!“我的租金是自己付的,城里有啃老族,我有钱也让子女啃啃。”邻村向阳村副书记是江同贤的老同学,过去常调侃,我们都住上别墅了,山泉村的老百姓还散居在八十年代的老房子里。江同贤说,那时,山泉村一个家庭比向阳村整整少了二万元的收入,当然没有条件盖好楼了。江同贤现在是山泉村老年协会会长,村里的老年人有700多人,占总人口的24%,记得第一年过年,李全兴大年初一要给大家拜年,稀稀拉拉的来了几十个老人。今年春节,三百多老年人聚集老年活动中心,都等着李书记的出现。“这个共产党的书记,让我们有了幸福感!”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