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新闻频道 >> 国内 >> 中国互联网治理20年:从部委工程到一把手政治的变迁

汕头退休副市长建塔园 留住“文革”记忆(3)

  “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

  每年的8月8日,塔山的“文革博物馆”都会举办一次“公祭礼”。“这是我和全国两千万蒙难者的约定,一诺千金。”彭启安捋了捋他头顶仅剩的一撮白发,“哪天走不动了,我坐蚑椅也要过去。”

  即便“公祭礼”设在炎热的盛夏,每年仍有数百人如期而至,当中不乏像彭启安一样,曾经在当地身居高位的退休官员,年迈的老市长、老人大主任、老政协主席,相互搀扶荂A从四面八方赶来。甚至,不少在职官员也悄然前来参与。

  文革创伤遗留至今

  彭启安十分理解体制中人的顾忌。曾几何时,他也是一个“只听指挥、不问究竟”的忠诚干部,大跃进时夜以继日带头抓劳动,人饿得水肿却毫无成效,还以为是自己把“好政策执行坏了”;“文革”期间受尽磨难、命悬一线,但迈出监狱的第一步,他最想说的却是“感谢共产党”!

  直到偶然之机成为“文革博物馆”的“主事人”,他才开始停下来思考,“为什么我们从来不对这一切问个为什么?”

  地摊上的书籍成了他的启蒙地,“文革博物馆”获赠书一千馀本,他几乎悉数读完,从中汲取反思的能力,去重新打量现代化经济神话背后,掩盖茠熙迠邥M断裂。

  “你认为‘文革’的隐患还在吗?”记者追问。“那肯定在!”彭启安的答案脱口而出。他非常推崇冯骥才的那篇《文革进入了我们的血液》。“从历史学角度看,‘文革’已经成为上个世纪的‘过去’;从文化学角度看,‘文革’依然活着。它活着─不仅因为它依靠一种惯性,还因为它有生存土壤。究其根本,是因为我们一直没有对这块土壤彻底清除。”

  愿塔山是文革墓地

  彭启安说,修建“文革博物馆”就是为了把这个虚无飘渺却又真真切切的幽灵送进坟墓。对这点,冯骥才十分赞同,他屡次到访并题辞:“愿塔山是‘文革’永远的墓地”。

  十多年来,在并不乐观的政治环境中,凭藉个人良心和职业声望来勉力维持,年迈的彭启安常常会在一次次的抗争之后,倍感心力交瘁。

  年过八旬的他,在自家小区楼下空地开垦了一小片菜地,每天早上浇水除草时,经常会看到一个十来岁的小女孩背荇悒],右手佩戴着一个班干部臂章。彭启安会笑笑说,“你这个很像红卫兵的臂章。”女孩一脸茫然,问,“红卫兵是什么?”

  每每此时,彭启安就会更坚定决心,要让年轻一代有机会直面这段历史。当年刘少奇遭遇陷害百口莫辩时用来安慰妻儿的那句话──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如今也成了支撑彭启安继续走下去的动力所在。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