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新闻频道 >> 国内 >> 中国互联网治理20年:从部委工程到一把手政治的变迁

汕头退休副市长建塔园 留住“文革”记忆(2)

  “冷静反省 清明思辨”

  18年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文革博物馆”日见规模,彭启安像老母鸡般张开翅膀呵护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比当年修公路建大桥要累一百倍。”

  这种累,很大程度缘于他所做之事长期未能得到正名。曾有一次,澄海当地领导出手干预,称兴建“文革博物馆”酿成不稳定因素。彭启安不甘放弃,直奔该领导办公室据理力争,“反思历史,才能抚平伤痛凝聚人心,是促进安定团结的好事,怎么就不能办了?”说到激动处,他几近声嘶力竭地拍了桌子,“反对的人,必定在‘文革’中犯下不可告人的罪恶!”

  “打小就是根红苗正,老了倒成了‘不听话的人’。”彭启安笑得有点无奈。曾有无数次,身边的人提醒他要注意风险,彭回应得很坦荡,“‘文革’期间如果不是临刑前被划掉了,我早就见了‘马克思’,现在已多活了30年,有啥可怕的。”

  他说自己问心无愧,当年中央明确作出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而当下建设“文革博物馆”的目的也只有一个:以史为鉴,警醒后人,既不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他在塔山一块石壁上刻下《终结文革》一文:“终结的方式,不是遮掩,不是忘却,不是佯装不知;而是冷静地反省与清明地思辨……一句话,终结文革的方式,惟有彻底真实地记住‘文革’。”

  八旬建馆人苦寻接班者

   “你可以在乱坟上种一些玫瑰与菊花。”当“文革博物馆”的建设遭遇阻挠时,一位曾经担任汕头市政协领导的老干部建议彭启安“曲线救国”。在当地潮州话里,“玫”与“文”同音,“菊”与“革”同音,“玫”“菊”即“文革”。

  但执拗的彭启安不愿妥协。在他的推动下,“碑廊铭史”、“思安塔”、“明镜台”、“石笔书史”和“警钟长鸣”等纪念景点相继建成。刘少奇像矗立在安息园,背后,是石壁上近万名“文革”受难者的名字。

  以史为鉴 警醒后人

  这个略显“过气”的旅游风景区,藏匿于纷乱嘈杂的县际公路旁,建诸其中的“文革博物馆”,则需沿蚑L山步道前行数公里才找得到。即便是在假日里,游客也稀稀落落,专程前来缅怀追思者凤毛麟角,大部分人只是在登山揽胜之馀,碰巧撞见了深山老林里这个“另类”景点,便如初次闯进大观园的刘姥姥一般,瞪圆双眼张大嘴巴,屏息凝神走上一圈。

  的确,走进这个遍布“敏感词”的景区,难免会有恍如隔世之感。整个景区的核心建筑,是以“文革博物馆”命名的仿天坛外形设计的一座大殿,中央高悬曾大力倡导反思“文革”的巴金画像,馆内墙壁镶嵌蚨ㄥ?亮的墨石板材影雕,以1000多幅图片,记录那浩劫十年的历史。而在名为“塔园魂”的偌大广场,百米石壁上雕刻茷e任广东省委书记任仲夷的题词:“要以史为鉴,千万不要让文化大革命的悲剧重演。”

  徜徉其间,年纪稍长者大多神色凝重、似有所思,一有人上前搭话,警惕的眼光一扫,便转身遁避。还有一些少不更事的,嘻嘻哈哈打闹荂A“比V,笑一个。”拍下到此一游的倩影,搭配上不远处随风飘来的高亢抑扬的广场舞音乐,有一种略显滑稽的历史错位感。

  不求正名只求存在

  彭启安深知“文革博物馆”仍有许多不完善之处,近些年一直在思索未来的发展之路。每每有人问起,他便会忍不住长篇大论畅想起未来:用声控塑像展示批斗现场、建立雕塑广场还原10年历史、修好道路配宣讲员……越说越快越兴奋,只是突然间神情会黯淡下来。“没有办法。”他说。

  “老汉今年82岁了。”他反覆说这句话,目光焦灼而无助。随茼~纪渐长,他的危机感日渐增强。他到处去寻找“接班人”,接替他出任这个吃力不讨好的“主事人”。可是,即便那些热心参与的当地官员,也无一例外地婉拒了他。他们的担忧也很现实,“在汕头,彭老市长的威望是难以复制的。没有这样的声名,顶不住巨大的压力,自己接了手怕给搞砸了。”

  无路可走又放心不下,彭启安抛出了“16字方针”:不求正名,难求发展,只求存在,终求完美。“走一步算一步,只能够在这里终老了。”家里人说起来,眼角就泛起泪花,说谁也劝不动他。忧心忡忡的志愿者则希望他长命百岁。“他不在了,文革博物馆恐怕也就结束了。”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