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岐山的老朋友们也对他的新使命抱有很高期待。
农研所的老同事评价王是个“非常尊重纪律,遵守纪律的人”。
有一例证。王岐山任北京市长期间,一次周末私人驾车外出时,在某停车场停驻时间较长,出场时被收费师傅认出,后者执意不肯收取停车费。王岐山跟他纠缠了几个回合,后车已经开始不耐烦地按喇叭,王只好驾车离开,周一便让身边的工作人员顺道去把停车费补交上了。
方进玉曾听一位知情者说,“王岐山到北京工作后(2003-2007),市政府给过他一套房,但王调离北京、到国务院做副总理后,就把那套房交回去了。”
2004年,王岐山对方进玉说:“许多人说我是临危受命、抗击SARS——挽狂澜于既倒,其实我自己很清醒,我知道这是一种历史机遇。在广东做副省长也罢,到北京做市长也罢,都是历史机遇。……我是学历史出身,站在历史长河的角度看,既然中央调你来了,既然历史给了你这样一个机会,那么你只能尽力去做。从1980年代开始,我调来调去,工作经历确实很杂,但我从事的工作门类越多,参加工作的时间越长,我就越清醒,我知道,各行各业各个领域,有学问、有能力、有智慧、有魄力的人太多了,我算什么?因此,每到一个新单位,我总是希望低头拉车,多做实事,而且要多向其他人学习。”
王岐山的这番自述,在今日更艰巨、被寄予厚望的历史使命面前,或许仍然适用。
(感谢王世平、尹大才、尹治海、尹国凯、张思明、赵小兰、方进玉、罗昌平、朱信泉、严如平、韩信夫、周淑真、姜明安、任建明、马怀德、中纪委相关公务员接受采访及提供的大力帮助。本刊记者林珊珊亦有贡献。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