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浩亮
从3月15日被任命为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执掌政府工作已满半年。在这半年时间里,他向外界展示了一种全新而奏效的经济管理思路。巴克莱资本公司为此创造出新词“李克强经济学(Likonomics)”用以描述新经济政策,即不推出经济刺激措施、去杠杆化、结构改革。而路透社则认为“新一届政府将以较往届强势的态度推动经济结构调整。”
这些西方机构和媒体的判决基于下列一些事实。面对经济下行、出口衰退、钱荒等压力,李克强却频频say no,不推出经济刺激计划,不扩大财赤,不收紧也不放松银根。另一方面,他又在调结构和促改革方面频频出招,扩大信息消费、加大了节能环保和公共交通等方面的投资力度、加快中西部贫困地区铁路建设、发展服务业,优化经济结构;而行政审批改革、营改增、利率市场化改革、铁路货运改革、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等接连落地。
可以说,李克强明确摒弃了为稳增长而稳增长的粗暴方式,而是兼顾了当前与长远,统筹了稳、调、促三者关系。通过调结构,培育了新的增长点,拓宽了增长空间;通过促改革,优化了增长环境,释放了增长动力。因此,这些方法不是为了直接刺激增长,却收到了稳增长的效果,又为长远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结构体制基础。
国务院研究室信息司司长杨书兵认为,面对复杂严峻局面,要有定力和担当,要敢于面对经济下行压力,要冷静应对,敢于面对艰难险阻,新一届政府也做到了。中国经济的增长率下降有一定的必然性,要敢于容忍和承受短期降速的阵痛,然后去谋求更长的更好的发展。不能惊慌失措,要有定力,把它看作既是挑战,也是调结构的机遇。
在经济下行时,其实完全能採取一些短期刺激措施把速度搞上去,“政策工具箱”里仍然是有手段的,但是本届政府没有这么做。更多的是从长计议,稳定政策,为调结构奠定有利的环境,通过倒逼机制推动转型升级。
用杨书兵的话说,“就是要用中西医结合的办法处理问题,不仅仅用西医的方法,打激素,吃止痛片,还要用中医的方法,通盘考虑、打通经络、固本培元,增强发展的元气和活力。”
一流学府锻造的专业功底,加之主政地方养成的管理经验,使得李克强从理论到实践、从决策到执行、从宏观到微观,对中国经济形成了全面的分析和判断,面对困难局面沉着应对,绝不重蹈覆辙;该出手时雷厉风行,务求改革实效。这种定力与功力,显示了这位博士总理的施政自信与战略思维。这是关乎未来中国经济改革能否有序推行的一大关键问题。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