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成自杀原因无法明确
“我骂他,为什么这么没有斗志?”
在南方周末记者统计的112名自杀官员中,无法明确具体自杀原因的达63%,大多以抑郁、压力大等说法概括,只有约37%的自杀官员事后官方或家属能说清原因,如病重、欠债、夫妻吵架、畏罪自杀等。
官员们因何抑郁、压力来自哪里?多名在职的官员向南方周末记者指出,敏感而不健康的官场关系应是一个重要原因。
一名受访者对南方周末记者描述了他亲历的一个场景:他与一省会市委书记吃饭,同桌的有另一名市委常委、一名市委办主任和市委某部一名副部长。饭桌上,书记一开口讲话,副部长就拿笔和本子记录,书记说完他就拿筷子吃饭。
“在一些民主氛围不浓、法治不彰、潜规则盛行的地方官场,不少官员过得诚惶诚恐,生怕工作出现什么闪失,被领导斥责、被同事抓把柄、被组织‘凉拌’;有的官员与上司之间形成了事实上的人身依附关系,把大量心思用在取悦领导上面,身心俱疲。”4月14日,一名在省级机关供职的处级官员写信给南方周末记者说。
一名县级市市委书记则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上级对干部的要求和老百姓对官员的期待差距太大,是官员心理压力大、容易抑郁的重要原因。”
南方周末记者统计发现,自杀的112名各级官员,绝大多数都在一些重要部门任职,如地方党委政府、法院、公安、检察院、国土、纪委、教育、卫生、交通、信访等部门,没有一人是在团委、妇联等相对权轻的部门工作的。
“有个干部找我,让我给他换个有点小钱、有点小权的位置。我骂他,为什么这么没有斗志?”这名市委书记说,有些官员宁可去清闲一点的地方也不愿意在权重的部门任职。
《人民论坛》杂志也曾对全国一百多名官员进行调查,其中64.65%的受调查者认为,官员的压力源主要来自“官场潜规则对个人政治前途的压力”。
4月14日,一名在中部省份地级市任市委常委的官员认为,官员还有一个压力,“现在随着管理力度的加大,干部的工作压力在增加。”
但一名在省会城市任副市长的副厅级官员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现在有些干部觉得不适应、压力大,说明过去管得太松。事实上在我看来,这些规定都是对一个干部最基本的要求,一点都不过分,不仅不是压力,反倒减轻了干部们为了升官搞些不正之风和吃吃喝喝的压力。”
反腐并非自杀主因
“官员在被查处前畏罪自杀的非常少。”
4月15日,南方周末记者很难在网上找到现任湖北省黄冈市市委副秘书长熊良霄最近三年的消息。偶有几条,都是陪领导视察的消息。
几年前,他曾是媒体报道热点。2010年6月23日,时任黄冈市红安县委书记熊良霄在乘车前往黄州途中,用刀片切割手腕次动脉试图自杀,被发现后送入医院抢救。
南方周末记者从湖北官方渠道获知,自杀未遂后熊良霄被免去县委书记职务,到黄冈市政协担任提案委员会副主任,不久又调任黄冈市委副秘书长,正处级,与县委书记同级。现在,很少在媒体上露面。
自杀事件发生后,黄冈官方发布消息称,“据初步调查,尚未发现熊良霄同志存在经济等方面问题。”这则官方声明证实,当地曾对熊良霄是否存在经济问题进行过调查。
虽然熊良霄的自杀有点“以死自证清白”的意思,但涉嫌贪腐被查是一些官员畏罪自杀的重要原因。2004年7月,江西省纪委宣布,数月前自杀的上饶市市委书记余小平,“道德品质败坏,生活作风糜烂,最终自绝于党和人民,所作所为性质恶劣,影响极坏。”2007年6月,天津市政协主席宋平顺自杀身亡,事后中纪委证实其存在严重违法违纪行为。上述两名官员死后仍被开除党籍,其中余小平还受到开除公职处分。
在南方周末记者观察的112个自杀样本中,死后仍被追责的自杀官员只是少数。
中国银行益阳市分行原行长朱国勋在益阳市看守所自杀后,益阳市检察院撤销对朱的立案决定书。
不过,多名受访的纪检系统官员向南方周末记者指出,“反腐不是导致官员自杀的主因”。“从理论上说,反腐败力度加大,查办的案件越多,官员畏罪自杀的情况肯定也会越多,但实际中这种情况并不明显。”一名在省级纪委任职的官员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南方周末记者统计的112名自杀官员中,在被调查前后自杀的只有26人,占23%。
该纪委官员称,“官员在被查处前畏罪自杀的非常少,在我们省我都没有听说过一例。在办案过程中存自杀倾向的不少,有的是因为办案人员方法不当,有的是出于其他方面的精神压力。”
这名省级纪委官员提到一种现象,“值得一提的是,并非腐败问题越严重的人就越容易产生自杀冲动,有的涉案人员问题不大,甚至仅仅只需要他作个证,都有可能导致自杀。”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