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反华媒体和一些西方政府有意在反恐问题上针对中国
每当中国发生了“暴力恐怖袭击”事件后,反华媒体和一些西方政府便会打了鸡血般的跳出来与中国唱反调,它们要么无视现实的对暴力事件进行恶意扭曲,将事件渲染成中国政府对“特殊人群”的镇压;要么就对事件“添油加醋”,以此来转移民众的关注点和注意力。
以7.5事件为例,美国《纽约时报》在报道中刊发了一张名为“受伤的维吾尔族人躺在医院”的照片,可照片中明显是一张汉族人的面孔,其身旁的病床床号上也清晰的写着“32床,刘永合”;英国《伦敦晚报》转发了中央电视台配发的一张“无辜群众遭暴徒袭击后,相互安慰”的图片,可脚注却改为了“两名女士在遭到警察攻击后,相互安慰”;法国《解放报》以“镇压”为题对事件进行了报道,并在其封面上配上了“中国与‘革命’的维吾尔人”的醒目大标题,标题下,还不忘配上一张“愤怒又痛苦”的少数民族群众的照片……此类颠倒黑白、张冠李戴、移花接木的报道,在反华媒体的涉华“恐怖主义”事件报道中屡见不鲜。
除了反华媒体外,某些国家的政府也有意在反恐问题上是非不分,混淆黑白。3.01昆明火车站恶性暴力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美国官方在开始时竟然以“可怕且毫无意义的在昆明的暴力行为”来定性本次袭击,绝口不提“恐怖主义”。作为美国亲密盟友的欧盟,同样也在事件发生后对“恐怖主义”一词讳莫如深,改以“如此令人发指的罪行”来形容昆明血案。西方媒体和政府的双重标准,由此可见一斑。
正是因为感受到了反华媒体和一些西方政府的怂恿和支持,国际恐怖组织开始将越来越多的目光转移到了中国。它们明白,在中国制造“恐怖袭击”,不仅“成本小,风险小,舆论效果显著”,还有可能取得一些“意外收获”。此外,结合中国所面临的国际舆论情况,我们不难理解为何联合国至今无法就“何为恐怖主义”达成统一共识:各国出于自身的利益考量,对恐怖主义有着“大同小异”或者“截然不同”的理解,这就使得“恐怖主义”的定义无法更上当前“全球化”浪潮的脚步。
简而言之,在多种因素的促成下,恐怖主义,那个曾经离我们如此遥远的“概念”,就这样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恶性暴力事件渗透进了普通中国百姓的生活里。当前,恐怖主义活动走向高发的大趋势暂时无法扭转,因而,我们所能做的,就只能是进一步完善自己:从政府到人民都应当积极增强反恐意识,提高反恐能力,同时,我们也应当对一些西方媒体和政府肆意扭曲现实的行为给予坚决的回应,以实际行动来打击恐怖主义,以最坚强的意志来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安全。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