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新闻频道 >> 国内 >> 中宣部部署“除毒瘤” 中国将严打假新闻和新闻敲诈

外媒强硬进取 习式外交呈五大新变化(2)

  同时,为应对今后可能的军事冲突,中日也都在做争取外交同盟的工作。日本开展价值观外交,用加大援助的方式,拉拢东南亚尤其同中国有领土争端的国家,其意图是建立一个北从韩国,中经台湾,南到印度的民主弧形包围圈,对中国进行战略围堵。要打破这个包围圈,中国就需要反围堵,孤立日本。这就是中国在去年为什么召开有史以来第一次周边外交工作会议的深层背景。在此次会议上,中国提出了新的周边外交基本方针,即“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其后,习近平在访问印尼和马来西亚时,又倡导命运共同体。这次会议和习近平的访问,除了预防美国深度介入南海后的变化外,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针对中日问题,一旦交恶要做好东南亚国家的工作。

  四是外交战略更为进取,外交手段更趋强硬,民意对外交的影响日益明显。尽管中国政府确立了“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方针,但在具体的外交实践中,外国感受到的却是中国日益强硬的外交姿态。中国最高领导人在不同场合——包括刚结束的中国“两会”——多次向世界表示,中国核心利益不容侵犯。这方面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去年11月23日中国出人意料地宣布划定“东海防空识别区”,范围涵盖钓鱼岛及其附近海域。东海防空识别区的划定,不仅是针对日本的反制措施,也有学者认为,它也是中国对美国主导的东亚旧格局,所发起的一次空前有力的挑战。

  中国进取的外交战略和强硬的外交手段,首先源自习近平本人的因素,习近平的强势风格已经从其反腐中可见一斑,针对外国对中国的挑衅,预计他会采取比前任领导人更不合作的态度;其次这样的战略也反应了中国实力壮大后的自然反应,其中当然也包涵着民意对外交的制约和影响。民意“虚幻”的大国感觉表现在外交方面,就是外交必须迁就民众的民族主义需求。最高领导人提出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会刺激和膨胀大众的“大国”意识,而此种意识不允许中国外交出现在民意看来是“软弱”的表现,这就会倒逼中国外交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倾向于采取强硬的方式和手段。

  但这是否表明中国领导人抛弃了邓小平制定的“韬光养晦”方针?在外交学者之间,有争论。至少从目前来看,即使没完全抛弃,也是加强了这一方针中“有所作为”一面。完整的“韬光养晦”方针包含十六个字,过去更多地强调了“韬光养晦”, 现在则强调要“有所作为”。“有所作为”就表明,外交要进取,不能只是被动防御。中国的《孙子兵法》说,“进取”本身就是最好的防御。

  五是外交的经济因素及内涵出现了很大变化。中国已经由过去的外交为经济服务,变为经济服务于外交。外交与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经济提供了外交所需的资源,而外交的目的,总是促进国家利益最大化,其中又主要表现为经济利益最大化。中国在过去30多年,外交主要是为经济服务,不但为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也直接介入和参与引资和引智的具体工作,这个阶段的中国外交,很大程度上可称之为经济外交。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