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新闻频道 >> 国内 >> 中宣部部署“除毒瘤” 中国将严打假新闻和新闻敲诈

外媒强硬进取 习式外交呈五大新变化

\

  3月2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抵达柏林,开始对德国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步出机舱。 新华社记者 饶爱民 摄

  新时社网4月5日讯 据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报道 习近平11天的欧洲之行已经结束,访问的四国及国际组织给予其极高礼遇,这从某一个方面也反映了后金融危机时期欧洲国家对中国崛起的实力认知。本文不想谈论这次访问,而是想总结习近平自去年全面掌控党政军和外交大权以来,中国的外交在过去一年里所出现的变化,它染上了明显的习的个人风格。

  一些学者将“习式外交”的特点概括为:以大国思维运筹大国谋略,显得自信、沉稳而大气;顺势谋事,不以成规为戒,不被旧律所缚,因而显得灵活主动,刚柔并济,有时候甚至出其不意。从而也被一些国外媒体视为中国强硬外交路线的开始。

  习近平在国际事务上的强硬姿态为他赢得了多数中国民众的赞扬和支持。不过,上述对习近平外交特点的概括更多偏重于对习的个人风格的现象描述,而未揭示出中国外交在他领导下的深刻变化。笔者认为,在过去一年,中国外交同以前相比,出现了几个明显的不同:

  一是大国外交开始起步。大国的外交并不等于大国外交,判断大国外交的一个标志就是,外交是谈别人的事,谈世界的事,而不是谈自己的事。中国虽然是个大国,但在很长时期里, 中国外交谈的多数是自己的事,防御的色彩很明显。这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国长期国力弱小,缺乏大国外交的资源和支撑手段,也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和意志。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到了习近平时代,中国积累了雄厚的大国外交的经济硬实力,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也比过去大为增加。目前,中国虽然还受一系列国内问题的困扰,制约了中国大国外交能力的发挥,但相对来说,中国在习时代,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和解决那些涉及地区、全球和人类发展与和平的大事。

  二是同俄罗斯结成“准同盟”关系,以抗衡美国在“重返亚太”战略背景下事实上对中国形成的战略挤压。说是“准同盟”而不是“同盟”关系,是因为中国至今公开坚持的原则是“不结盟” 。从俄罗斯一方来说,它也显然不希望同中国结成盟友关系,因为盟友关系就涉及到一个谁主导的问题。两国现在之所以能够走到一起,自然是它们共同感受到了来自美国的压力,双方的“抱团取暖”比单个应对美国,效果更好。因此,习近平在去年三月成为中国国家主席后,一改过去时隔很长、先访华盛顿再访莫斯科的传统做法,一星期后就访俄罗斯。在索契冬奥会开幕式遭到西方国家政要集体抵制的情况下,又毅然赴会,力挺普京。在乌克兰问题上,中国也没有对俄国的入侵行为公开谴责。而俄罗斯在有关中日领土争端、设立防空识别区、维护二战成果等方面,也给予中国很大支持。两国经贸水平在过去一年也有很大提高。可以说,两国形成了一个事实上的“准同盟”关系。

  三是深耕周边,孤立日本。在中国的外交布局中,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是除俄罗斯之外,有邻国数目最多的国家,与30多个国家的领土接壤。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中国同其中许多国家存在领土争端和主权纠纷。因此,中国要崛起,必须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 。另外,搞好同周边的关系,也是中国“反恐”和反分裂的需要。

  中国周边外交的两大重点是中亚和东南亚。中亚外交主要是防范分裂新疆和恐怖主义,另外就是解决能源需求。东南亚外交则主要是防止这一地区的国家借美国的力量同中国形成对抗,同时在中日冲突中支持日本。在中国陆地领土问题基本解决后,剩下的领土纠纷主要发生在与南海几个声索国之间。这些国家在经济上依赖中国,安全上依靠美国,使得南海问题变得更为复杂。

  在中国的周边外交中,不能不提日本。日本是中国周边实力最强的国家,也是对中国最不友好的国家。中日因历史和钓鱼岛问题而发生的外交纠纷,已经发展成为两个东亚大国之间的全面对抗。这是中国外交面临的严峻挑战。这种挑战有可能因一方蓄意挑衅或意外事件而演变为武装冲突。中日两国目前都在进行这方面的军备扩充。中国总理李克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有关国防部分已经发出了明确的信号——“统筹推进各方向各领域军事斗争准备”。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