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壟斷行業高額利潤必然轉化為過度投資。由於國企可以以低成本獲取大規模資本,不斷加大投資規模會在短時間內積聚過剩的生產能力。當過剩的生產能力在國內市場找不到實際有效需求就會促使企業加大出口,形成出口導向和資本密集導向的產業結構,經濟增長凸顯粗放型特征。 壟斷國企的高利潤主要源自壟斷收益,而非市場競爭性收益,而且大多為周期性行業,一旦經濟回冷,國企將陷入收益銳減和高負債的風險之中。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4個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同比下降1.6%,其中國企實現利潤同比下降9.9%,而民營企業實現利潤則同比增長20.9%,這說明壟斷未必帶來高效率。 再次,從初次分配的角度看,包括資本所得、政府所得和勞動所得等三個部分。在當前政府主導的經濟增長過程中,較強的政府控制力需要政府稅收比的高比重;而當前企業的高利潤是源於很多企業的壟斷利潤。中國產業呈現出超重化工化和資本密集化,必然使得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越來越偏向於政府和資本,勞動報酬和居民儲蓄所占份額越來越萎縮,勞動者收入占比逐漸下降,歸屬於資本的固定資產折舊和營業贏餘兩項占比的比重逐漸上升,使中國國家財富的分配越來越失衡。 因此,在特定的歷史階段和非常時期,擴大投資仍是拉動經濟增長最直接、見效最快的手段。但如果不通過需求結構、產業結構、所有制結構等結構性調整來釋放出民間自主性投資,就難以解決產能過剩、重複建設、國進民退等問題,難以實現增長動力由“政策刺激的內需增長”向“自主性內需增長”的切換,難以提高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益,難以保持宏觀經濟的持續穩定較快增長。 |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