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阿勒泰:构建“全天候、全覆盖”旅游发展新格局
新疆阿勒泰的喀纳斯湖,被称作“人间净土”,很多人都想去看看,甚至有人说:“不到阿勒特,人生极不完整”。但是,阿勒特旅游的主要瓶颈是季节性非常强,内地人在7-9月扎堆来、扎堆走,机票难买、旅店难住、景区超负荷,旅游体验普遍不好,高峰时间重点景区旅游人数常常超过极限容量,而且当地老百姓也只能赚跟农家乐有关的很低端的钱。为此,阿勒泰政府坚持“国际视野、世界精品”的发展定位,致力于打造“冰雪旅游”品牌,着力提升阿勒泰地区冬季冰雪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将阿勒泰地区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体育冰雪项目训练比赛基地、大众冰雪旅游基地和全国重要的冬季旅游目的地,构建起阿勒泰“全天候,全覆盖”旅游发展新格局。
2012年初,我见到阿勒泰地委书记刘剑,同他交流时有一句话印象深刻,即“雪是白色鸦片”。在冬季,欧洲的有钱人都奔赴阿尔卑斯山,北美的有钱人有奔赴美国的阿斯平小镇。刘剑书记要把阿勒特打造成为“东方的阿尔卑斯和阿斯平”,因为越是西方社会精英就有“逐雪而居”的习惯,他们会把钱花在当地,而且属于生态友好型旅游模式。新疆阿勒泰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寒冷气候,积雪时间长达200天左右,平均厚度1米以上,而且风力小、雪量大、雪质优,是一个可以穿单衣滑雪的冰雪胜地。特殊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为发展冬季冰雪旅游和滑雪运动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对此,阿勒泰政府委托相关研究院所编制完成了《阿勒泰地区冬季旅游发展专项规划》、《喀纳斯国际滑雪运动村规划》等,成功举办了“中国 新疆 阿勒泰国际冰雪节”、大众野雪邀请赛、全国成人和青少年高山滑雪赛、新疆大众滑雪积分赛等一系列冬季旅游节事活动。在产业上,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规划建设一批国际化的冰雪度假娱乐设施,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接待服务水平,着力打造具备举办国际一流冰雪活动的度假基地。
国际雪联组织的技术官员在考察阿勒泰雪场后评价说:“这样具备天然优势的雪道,在欧洲都很难找到。这么好的雪道,既需要技术,又有一定的难度,对专业滑雪人士具有挑战战。如果欧美国家的滑雪爱好者来到阿勒泰,会给他们一个颠覆性的感觉。”的确,“一带一路”旅游新格局对新疆而言,不仅要吸引内地游客,更要吸引欧美社会的高端游客。
内蒙古乌海:从“煤炭的颜色”到“墨汁的颜色”
2011年11月,我受邀为内蒙古乌海市的领导干部作《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辅导报告。我当时十分好奇,为什么西北那么偏远的城市如此重视文化建设。当时,我最难忘的一句话就是:这个城市要由原来的“挖煤”升级为“挖文化”。
乌海市是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新兴工业城市,人口50万,因煤而生所以叫“乌海”。乌海煤炭现有探明储量24.4亿吨,多为优质焦煤,占内蒙古自治区已探明焦煤储量的60%,是国家的重要焦煤基地。今天,乌海市已经举办了六届“黄河明珠 中国乌海书法艺术节”、三届国际书法产业博览会。
2008年乌海市被中国书协正式命名为“中国书法城”,乌海这座年轻的城市,正在以书法带动城市旅游与文化发展。原来,煤炭是这座城市的品牌,今天“翰墨飘香”为乌海打造了一张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城市名片。
2012年8月,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内蒙古乌海市联合举办的首届国际书法产业博览会暨第四届黄河明珠·中国乌海书法艺术节在乌海市隆重举行。来自日本、韩国、法国、匈牙利等16个国家的大使、参赞、著名艺术家、学者和国内40多个城市的著名书法家和各界人士参会。这次国际书法产业博览会面向全球征集书法作品300余幅,组委会从中选出200余幅,连同邀请的名家作品共计600幅,在国际书法艺术大展上进行了展览和拍卖,展拍的直接销售额近2000万元人民币。
书法这一中国古老的文化艺术,能在乌海这样一个建市仅30多年、50万人口的工业城市得到广泛普及和快速提高,决非偶然。乌海市曾经因煤而兴,但也因煤而困。上个世纪90年代之前,几乎每个家庭都有矿工,矿工升井之后,由于要释放压力,往往选择打牌、赌博、酗酒,整个城市乌烟瘴气、酒气熏天,很多人坚决地远离这个“文化沙漠”。为此,1994年市政府做出了《关于创建书法城的决定》,当时有很多人认为让大家习练书法是“形式主义、走马观花”,但这个“走马观花”一走就是二十年,已经发生了量变到质变的转化。乌海书法从最早的矿工书法陶冶,到工会、企业、民间书法组织的诞生,到乌海书法家协会的成立,到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乌海分校的建立;从书法爱好者自己组建书法文化沙龙,到成立乌海书画院,到获得国家级书法城的美誉。以文化带动经济发展,成为这个黄河之滨资源型城市调整经济结构的一大亮点。
目前,全市共有中国书协会员21人,自治区书协会员121人,市级书协会员1500人,全市成人常年习书者5000多人,大、中、小学生习书者近80000人;书法作品在全国参展、获奖的数量占到内蒙古自治区参展、获奖总数的四分之一强。该城市未来的方向是,以国际书法产业博览会为契机,努力打造乌海市全国书法书画培训与教育、奇石观赏品鉴平台的建设。
今天,一些乌海书画名家的作品由几年前的百元升值到现在的几千元,甚至上万元;出现了经营书画艺术的中介机构,全市画廊、字画店、装裱店已发展到近百家;“家中无字画,不是乌海人”已成为乌海的一种社会风气。乌海市将书法城建设与发展旅游业结合起来,正在建造以书法文化特色为主体的书法名山——中华书法山公园,甚至街路两旁的路灯都被设计成了毛笔形状。
总之,丝路城市的成功与否不单纯看经济增长指数的高低,更重要的是看文化建设在社会发展中的含金量。经济与文化的联姻,是全球化时代的突出特征,也是“一带一路”丝路城市魅力的应有之义。
对此,中国丝路城市要做精致资源,要打造有品质、有品牌的旅游与文化产品,要展现中国城市的美好态度。2014年底我去英国访问,从机场往爱丁堡走的时候,一位英国朋友指着我面前的一片城市建筑说,“这是我们的新城,是18世纪的。”我以为是自己听错了,追问道:“新城是18世纪的,老城是什么时候的?”对方淡淡且自豪地回答:“老城是14世纪的。”这个时候我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时间就是金钱,即要做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伟大事业。
还有一次我去意大利访问,在罗马市中心广场有一个建筑,从外表看它显得破旧、杂乱,但听了介绍之后,敬仰之情油然而生。这个古老的建筑由三部分拼凑而成,下面的地基部分是2000年前古罗马的建筑,上面的主体部分是1000年前中世纪罗马的建筑,旁边的附属部分是500年前文艺复兴时期的罗马建筑。可见,一个建筑将2000年、1000年、500年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真正展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对历史与文化负责任的态度,这样的城市是永恒之城,每一块砖石都会呼吸,会有持久的吸引力。“一带一路”对中国而言,不仅是经济崛起的良好契机,更是中华民族文明性崛起的自我要求,其目的是要将国际社会对中国城市的好奇上升到由内而外的欣赏与认同。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