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新闻频道 >> 国内 >> 政情解码:习近平对省部级“关键少数”讲话不寻常

习近平的乡愁:对陕北饭菜有感情 多时不吃酸菜就想

  澎湃新闻记者 钱大同

  乡愁,是习近平频繁提到的字眼。

  “这里环境整洁,又保持着古朴形态,这样的庭院比西式洋房好,记得住乡愁。”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在洱海边的村民家里这么说。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2013年12月,习近平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这么说。

  春节将至,归家心切。

  一条河、一棵树、哪怕是村口的一座桥,都可能是我们的“乡愁”所在。

  而习近平记忆中的那条河、那棵树、那座桥又在哪里?

  习近平的故乡在哪?

  富平县属关中平原,有“富庶太平”之意。早在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习仲勋的祖父习永盛因躲避灾荒,带领一家老少从河南邓州逃难西迁到了富平。习近平的父亲习仲勋便在此出生。

\

  习远平在《父亲往事——忆我的父亲习仲勋》回忆,当时15岁的习近平因父亲问题的牵连,被有关部门多次关押审查,出来时,身体非常虚弱,全身都是虱子。“哥哥到关中富平老家大姑家里休息很长时间,大姑一天一碗鲜羊奶喂着,他才慢慢调养好。” 老家富平曾在他迷惘彷徨的时候给予习近平温暖。

  而富平县东北方向300公里的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村,年轻的习近平在此亲密接触到黄土地。1969年1月,不到16岁的他,乘坐知青专列从北京出发,一天一夜后到达铜川,换乘大卡车到延安,再转车到延川县文安驿,最后步行10里山路,到达梁家河。一呆,就是7年。

\

习近平插队时住过的窑洞。

 \

习近平住过的窑洞的门窗。

  刚来到陕北农村的习近平特别害怕跳蚤,一被咬皮肤上就是成片的红包,起泡,烂掉,疼。1975年习远平来看望他,同样被咬了一身水泡,习近平却笑了,说:“我的皮肉已经被咬结实了,现在,任什么东西再咬,也咬不动啦!”

  那些年,习近平拉近了自己与土地的距离,面朝黄土背朝天。种地、拉煤、打坝、挑粪……什么活儿都干过,什么苦都吃过。村民梁有昌回忆,农历二三月的时候,陕北冰雪刚刚融化,寨子渠打坝,习近平经常卷起裤管、光着脚,站在刺骨冰水里干活,当时社员都评价他是“好后生”。 “干活不惜力”、“有知识、点子多”的他,逐渐赢得乡亲们的信任,不但入团入党,还担任了大队党支部书记。

  1975年秋天,习近平被推荐读清华。临别那一刻,七年的酸甜苦辣,最后形成了梁家河群众对习近平的依依惜别。离开的早晨,习近平睡迟了,外面站满了人。老乡怕吵醒他,安静地等着。习近平哭了——那是他七年来第一次当众哭。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