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股可谓本轮行情龙头;融资资金则是本轮增量资金龙头。
现在,这两大龙头都被勒紧了绳索:1月16日,证监会在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有12家券商融资融券业务违规,并分别给予相应处罚。而中信证券又在当晚发布了大股东减持公告。
上述消息令券商股持仓者,尤其是融资买入券商股的投资者忧心忡忡。那么,证监会的处罚对后市影响如何?券商股将小幅回调还是一蹶不振?中信证券大股东减持国有股又释放出什么信号?
1月16日(上周五)收市后,A股接连出现两大利空,直指牛市引擎——券商股。
由于中信证券大股东减持套现110亿元的时机恰逢证监会对中信证券实施“暂停新开融资融券账户三个月”的处罚,市场对中信证券大股东中国中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有限)涉嫌内幕交易提出质疑。
记者注意到,就在中信证券大股东大额减持后,中信证券研究员也出具了看空券商股的研报,券商股高估被视为减持的一大原因。
不过,有分析人士认为,顶着内幕交易的嫌疑,中信有限的大举减持似乎并没有那么简单。
减持涉嫌内幕交易/
1月16日收市后,证监会在新闻发布会上通报了2014年四季度证券公司融资业务现场检查情况,其中,“中信证券 (600030,收盘价32.91元)、海通证券(600837,收盘价23.03元)和国泰君安被暂停新开融资融券信用账户3个月”的处罚被普遍视为当前杠杠推动型牛市的重大利空。
不过,当天的利空并未释放完毕。1月16日晚间,中信证券公告称,大股东中信有限1月13日~16日,通过上证所集中竞价交易系统减持中信证券股份合计34813.1745万股,占中信证券总股本的3.16%。粗略计算,中信股份短短4天时间套现中信证券约11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中信有限的巨额减持恰逢证监会宣布对中信证券予以处罚的阶段,因此减持消息的披露引发各方对中信有限涉嫌内幕交易的质疑。
记者注意到,早在2014年12月8日A股成交额两次超万亿之后,市场便传出证监会启动对券商两融业务检查的消息。12月9日沪指暴跌200点。随后,随着证监会表示相关检查只是 “例行检查”,没有发现违规行为,“总体风险可控”,关于券商两融业务违规的问题逐渐被市场淡忘,直到上周五证监会再度剑指两融。
分析人士认为,由于证监会公布处罚的时间为每周五的例行新闻发布会,这就不排除证监会之前已作出处罚意见,各家券商早已得到风声。
一位券商营业部总经理对 记者表示,相关处罚证券公司高层之前已知悉的可能性很大,实际上,早在12月8日之后各券商明显加强了对两融业务的管理。
不过,也有人从另外的角度对中信证券大股东减持进行了分析。“我觉得,作为国有股股东,中信证券大股东此时的减持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一位私募向记者指出,中信有限顶着“涉嫌内幕交易”的骂名难道只是为了套现吗?更何况,国有股减持是需要层层报批的,但事先没有任何征兆。那么,这种减持会不会有更耐人寻味的含义呢?
被高估的券商股/
有意思的是,就在中信证券被暂停“两融”开户3个月,以及中信有限大举减持中信证券后,1月17日,中信证券研究员邵子钦发布了题为《券商估值已处高位 政策信号将冲击股价》的研报。
邵子钦认为,对券商直接开出罚单打破了市场化发展的预期,释放限制杠杆交易信号。
目前,A股目前的杠杆交易占比37.10%,已超过台湾地区上世纪90年代牛市平均水平(占比26.93%),接近1999年峰值水平(38%)。
也许邵子钦的观点来得有些晚,但市场中早有人认识到券商股存在的高估风险。
记者注意到,随着券商上市公司在1月发布2014年12月经营数据公告后,券商股2014年全年业绩已可进行预计。然而,就在券商行业2014年利润翻倍的大背景下,券商股却在1月之后明显滞涨,其中根源便是市场认为券商股巨幅上涨已透支业绩。
以中信证券为例,该股从2014年10月27日最低12.25元涨至2015年1月7日最高37.25元,涨逾200%;光大证券(601788,收盘价27.04元)由于2013年“乌龙指”事件导致当期净利润很低,在2014年业绩大幅的增长背景下,股价涨幅巨大,股价创出历史新高。
然而,即使券商股2014年业绩再怎么漂亮,不少机构都不看好2015年券商仍能保持高速增长。
据记者了解,在2014年12月A股融资余额持续攀升过程中,不少券商都出现了融资金额用光、股民融不到钱的情况。
在机构看来,随着证监会对高杠杆市场的抑制,两市成交过万亿的情况很难在短时间内重现,券商股业绩也很难像2014年12月那样爆发式增长。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