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作为二战的四大同盟国之一,中国的抗日战争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也为整个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似乎正在被某些人所“遗忘”。
这一现实引起了部分西方学者的关注。英国牛津大学教授拉纳·米特长期致力于该领域研究,其在“关于二战,世界亏欠中国”的研究成果中表示,中国实际上是最早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国家,中国的抗日战争牵制了大约100万日本军队,共发生了137次局部战事。“没有中国的抗日战争,二战在欧洲战场的战事会更加扑朔迷离,出现其他变数。”
明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学会副会长张生表示,在当前世界兴起反思战争、珍爱和平的热潮中,我国高规格举行国家公祭,也在向国际社会传递和平理念,经历了苦痛灾难的中华民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祈望和平。
凝聚力量,走向复兴
“国家不强,民族才会遭此大劫”“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要复兴”……今年7月6日开通的“国家公祭网”上,海内外中华儿女在祭奠遇难同胞的同时,纷纷发表留言,表达振兴中华的愿望与担当。
专家们表示,南京大屠杀是我国近代史上最为沉重的教材,“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应铭刻在民族集体记忆中。
作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后代,30多岁的阮超经常陪着爷爷阮定东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观。阮超告诉记者,面对“万人坑”遗址上累累白骨、“哭墙”上一长串遇难同胞姓名,爷爷经常噙着泪水、驻足良久。出了纪念馆,爷爷便会用非常严肃的口吻叮嘱他:“在工作岗位上尽心尽职,不要有任何懈怠情绪!”
“妈妈,你可以安息了,国家强大了,儿子已经过上了好日子。”每年的12月13日,81岁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佘子清都会用这样的言语告慰被侵华日军屠杀的母亲。
“国家层面,悼念逝者,必然能进一步凝聚全民族奋发向上的力量,早日实现民族复兴。”朱成山表示,77年后的今天,在首个国家公祭仪式上,我们可以无愧地告慰逝者,当今中国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祖辈们孜孜以求的强国梦想,已经变得触手可及。
国之祭、民之愿,愿逝者安息,望生者警醒!专家们表示,惟有以最浓烈深沉的情感缅怀死者的民族,才能更坚定地为生者谋求福祉;惟有尊重历史而充满自信的民族,才能更坚定地走向复兴与辉煌。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