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新闻频道 >> 国内 >> 军报批徐才厚是“国妖”:一面慈眉善目 一面凶狠阴险

中国缘何此时以国之名高规格祭奠被屠杀平民?

首个国家公祭日仪式现场被设置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

  原标题:77年已过去,中国缘何此时以国之名高规格祭奠被屠杀平民?

  12月13日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30万同胞遇难纪念日,当天,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将在南京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将出席国家公祭仪式。历史已过去77年,我国缘何选择这样的时间节点,以国之名高规格祭奠被屠杀的平民?

  悼念逝者,尊重生命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在此后一个多月时间里,血腥屠杀30万放下武器的士兵和手无寸铁的平民,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最黑暗、最沉重的一页。”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表示,抗战期间,我国有3500多万人员伤亡。然而,一直以来,国家层面缺少一个集中祭奠平民死难者的纪念日,这与我国二战战胜国的地位不符,也不符合国际惯例。

  2005年开始,陆续有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在“两会”上提议设立国家公祭日。在社会各界的呼吁下,今年2月底,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作为首位建言者,原全国政协常委赵龙获得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颁发的“特别贡献奖”。“生命权是最基本的人权,尊重生命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鲜明特征。”赵龙表示,设立公祭日表明了整个民族铭记历史的决心,更反映了国家对民众的尊重和对平民生命的敬畏。

  为迎接首个国家公祭日,12月1日起,20户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遗属代表在纪念馆冥思厅与“哭墙”前举行家祭仪式。家祭活动中,遗属代表无一不以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来告慰死难亲人。

  “看,从今年起,每年的12月13日,国家都要为你们在内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国家公祭。听,77周年的和平警钟即将敲响!”这是85岁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为家祭活动准备的“家信”。对于即将到来的国家公祭日,老人一直盼望着,“国家层面举行悼念仪式,就是为了提醒后人一定不能忘了这段伤痛的历史。唯有如此,才能避免灾难重演。”

  牢记历史,祈望和平

  “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参与审判日本战犯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中国代表法官梅汝璈先生的话至今发人深省。

  作为二战期间的三大惨案之一,南京大屠杀将侵华日军永远钉在了历史耻辱柱上。但一直以来,一些别有用心的日本右翼分子始终将否认南京大屠杀事件的部分史实作为美化侵略战争的突破口,并一再篡改教科书中相关内容。

  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经盛鸿表示,对南京大屠杀历史事件,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早有定性。我国立法设立国家公祭日,并将在国家层面高规格举行国家公祭,体现的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意志,历史不容任何挑战与质疑。

扫一扫,关注新时社网《北京观察》公众号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