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蒋介石(右二)和苏联顾问鲍罗廷(左二)在广州
而只代表党的党代表在法理的权威性上就低得多。更重要的是孙中山死后,蒋介石以军权裹挟党权,对军政并行的“二元制”极为反感,无论是军队还是地方政权,国民党干部的地位都被大幅削弱。
在军中,国民党政工干部和政治工作地位一落千丈,沦为指挥员的附庸,政工人员甚至被人戏称为带兵官的“姨太太”。缺少党的统一意志的国民党军队逐渐暴露出严重的纪律涣散问题,无法像布尔什维克建立的红军那样如臂使指。
国共分裂后,中共以武装暴动独立建军,初期同样面临军队极易瓦解逃散的问题,1927年毛泽东领导的三湾改编,确立了部队连以上要设立党代表的制度,强化了党对军队的绝对指挥,此经验被推广后,中共军队强化党的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军队纪律性大幅增强,军官叛变无法带走成建制的部队,即使是后来的张国焘也只能带走身边的警卫员。
油画《三湾改编》,作者:许宝忠 李译洁
国共内战中,两支军队的最终命运,政治纪律的天壤之别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在国民党一方,一旦指挥官认为上级交代的任务将会使本部面临极大损失,便会消极抗命,极端情况下,高级将官决定改变阵营,动辄可以拉走属下成千上万的军队,这些情形在中共却从未发生。
【青出于蓝】
不过,当时中共设置政委始自1928年6月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之后,周恩来在军事报告中提出:“红军绝对取消党代表,党代表是从国民党产生的,在苏联只有政治委员,由苏维埃政府派”。红军遂弃用此前仍习用叫党代表的国民党习惯。
此后,红军中连一级设指导员,营一级为教导员,团及以上级别为政委。虽然中共军队与苏联红军在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上同样看重,并在政委这个名目上完全相同(苏军连排级为指导员,营级以上就称政委),但实际地位和功能上却有相当大的区别。
1919年1月俄共(布)颁布的《对红军党支部的训令》,对党支部的定位是“政治委员和指挥员在巩固高度军纪,提高部队战斗能力方面的忠实助手”,党组织书记的任命需要政委批准。”
它使得苏联红军部队的实际领导和指挥权集中在政委手中,而且政委还凌驾于同级党组织之上,这使得苏联红军政委很大程度上带有强烈的监军性质(即使是二战期间政委军衔低于同级军事主官)。政委权力过大,反而埋下了其地位几经起落最终被取消的伏笔。
俄国内战结束后,随着基层军队人员军事素质的提高,不受信任的沙俄旧军官被逐步淘汰,1925年3月,红军中逐步推行军事主官负责的一长制,监军性质的政委被取消,只设置协助军事指挥员的政治副职。
但内战中崛起的杰出将官的权威让斯大林感到不安,1937年斯大林发动“大清洗”,在几乎整个消灭了红军中高级将领时,苏军党组织也遭遇重大损失,有的党组因为已经没有党员而被迫取消,为加强军队控制,政委被恢复。
但1939年11月苏联入侵芬兰的战争,暴露出苏军指挥混乱训练不足的严重问题,1940年8月,苏军取消了政委。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为解决军队纪律涣散军心不稳问题,政委又重新登场,他们以严厉手段稳定了军心,但严重的瞎指挥却使苏军初期蒙受了难以想象的惨重损失,例如克里木方面军政委麦赫利斯强调“进攻精神”,于是部队前沿阵地距德军阵地距离由300米—100米变成了50米,导致部队在敌军炮火下无处藏身。1942年10月,政委再次取消。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