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新闻频道 >> 国内 >> 党媒:“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成第四大指导思想

党媒:“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成第四大指导思想(2)

  二、以治国理政理念确立为突破的法治思维

  首先,运用法治思维治国理政,意味着法律是最高权威理念的确立。在我国,党大还是法大在部分人群中一直存在误区,部分人认为宪法规定,党领导国家和人民,所以党要大于法律,否则无法实现真正的领导。其实在我国,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都是人民意志的体现,党的政策经过法定程序转化为法律后,依法办事就是贯彻执行党的政策,所以树立法律权威就是树立党对国家领导的权威。习总书记有关党的政策与国家法律意志一致论的论述,解决了长期以来争议党大还是法大的困扰,从根本上解决了法律最高权威的理论障碍和制度障碍。 因此,要“做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我们必须坚持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不断把法治中国建设推向前进。”在今年1月7日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党委政法委要带头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领导政法工作,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党的领导绝对不能等同于个别领导人的领导,本次全会公报更是明确指出,“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依法执政,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 必须估计到的是,要让法治真正成为党的执政方式,我们定会承受来自千百年沉淀的心理、习惯与传统的阻力。这也引证了“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的中国传统智慧。

  其次,运用法治思维治国理政,意味着依宪治国理念的确立。全会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这三句话在党中央的决议文件中系首次出现,它为全面推进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厘清了顶层的“路线图”。传统的宪政理论告诉我们,公民权利是国家权力的来源,国家权力是公民权利的保障。公民的权利不是国家恩赐,而是国家权力的合法性根据,它以宪法为文本基础。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理安邦的总章程,它类似于一国社会运行和治理的公共契约。在中国它既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也是执政党对人民的承诺。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规范了国家的公权力,任何权力、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逾越宪法的特权。宪法的生命和权威在于真正得到实施,实施的关键在于完善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我国宪法虽有明确的条文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有监督宪法实施的职责,但由于具体的程序性规定和配套制度没有跟进,导致实践中宪法监督工作未能达成设计时的初衷。宪法的全面实施,也有赖健全的宪法解释程序机制,因为宪法规范有天然的抽象性和开放性,外加现行宪法关于宪法解释的规定缺少具体的权限和程序规定,导致宪法解释运作不畅,宪法实施无法跟进时代的步伐。解释宪法、监督宪法实施,这是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两大核心。其中的根本是建立违宪审查机构并切实开展违宪审查活动,从而让社会真诚地信仰宪法,真实地依靠宪法。

  第三,运用法治思维治国理政,意味着法治即良法之治理念的确立。公元前384年出生的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已对法治下了一个特别精准的定义:法律的统治才是最好的统治。“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得良好的法律。”为确保良法之治,全会提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1)立法应反映人民的意志,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正如立法法所要求的,“立法应当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与义务、国家机关的权力与责任。” 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让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2)完善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健全有立法权的人大主导立法工作。为此,应将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贯穿立法全过程,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3)立法应当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为此,应完善立法项目征集和论证制度、专家论证制度、协调制度、成本与效益核算制度等,拓展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式,达成科学立法、民主立法。(4)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

  第四,运用法治思维治国理政,意味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是法治现代化理念的确立。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这不仅是党中央对治理体系和能力认知的提高,更是对治国理政规律性的深刻把握。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基础性机制,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国家治理法治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必由之路。它具体表现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法治化、治理方式方法的法治化、治理行动的法治化。而法治现代化要实现的是从法律体系的基本完成到法治精神的深入人心、从形式法治主义到实质法治主义、从局部法治到全面高效的体系法治的过程。换言之,就是“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提醒的是,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机制,但不是惟一机制,作为一种治理机制,法治能界定权利、尊重人权、促进社会发展、定分止争、实现公平正义等,它有自身的存在逻辑和功能边界,它是不可或缺的国家治理机制,但又必须处理好与政治、德治、科学、宗教、文化、改革等治理机制的冲突与协调关系,它不能替代其它机制的独立存在价值和相处中的和谐关系。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