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观察的是,在这种表象下,中国需要的是什么。一个明晰的脉络是中国要将传统意义上那种中朝“血盟”的友谊,转变为正常的国家间关系。说的直白一些,朝鲜不能成为影响中国利益实现的“外交包袱”。当然,中国期待的这种转变不可能是短期内实现的,是至少在一点一滴的外交实践中,需要不断积累和深化的。但从最近1-2年的中国态度上可以看出,中方的立场是坚定的。
几个最明显的表征是,中国外长王毅在2013年初公开强调,中国家门口不能“生事”。此番表态距离朝鲜第三次核试验的日期很近,虽然没有直接点名批评朝鲜,但含义所向呼之欲出。此后习近平也提到不能允许某些国家为了“一己之私”影响中国,也被解读为有部分针对朝鲜的含义。而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张业遂将与朝鲜第一副外相金桂冠,去年6月首次在北京举行中朝外交部门战略对话,更是中朝迈向正常国家关系的一个注解。
很明显,朝鲜对中国外交政策的这种调整很不适应,甚至很不理解,抑或很不满。因而朝鲜在外交形态上的诸多表现,就印证了金正恩当局的所思所想,即“中国冷淡我,我也冷淡中国”的赌气心理。
有专家对笔者分析,在刚刚过去的东盟外长会上,朝鲜外相李洙墉首次亮相国际社会。按照惯例中国外长王毅与他进行了会晤。中朝双方对这次高级别官员数月来的首次接触的报道方式就很耐人寻味。
中国官方的报道。包括新华社、央视、人民日报都只有一句话。而朝鲜官方通讯社在报道李洙墉“首秀”时,根本都没有提到与王毅会晤一事。再早之前的8月1日人民大会堂举办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纪念活动时,朝鲜驻华使馆高级别武官无一人参加活动;上月底,金正恩纪念朝鲜半岛停战61周年时,竟然罕见未提中国参战。这一系列“去中国化”的举动联系在一起,意义就显得颇为诡异。
更有甚者,朝鲜似乎故意给中国难堪,甚至愿意将中朝关系的“不和”暴露在国际社会,以此作为一张牌来“要挟”中国主动示好朝鲜。
比如朝鲜国防委员会7月底曾抱怨中国在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上没有“支持”朝鲜,称“某些国家完全没有自己的外交立场,对美国马首是瞻。”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