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游戏类节目会被“真人秀”终结吗?
【碧海晴天】游戏类节目vs真人秀,游戏类的节目会被“真人秀”的节目终结,亦或者仅仅是真人秀节目的初级阶段呢?
【嘉宾:游洁】真人秀可以说是娱乐游戏节目的一种延伸,但是不一定能替代《幸运52》这样的节目,特别在今天的中国,真人秀节目还不会像在国外那样火爆。真人秀也只是国外诸多游戏类节目的一种,中国人好象特别喜欢知识问答这一类的节目,这符合我们的文化氛围和对文化的追求。
【碧海晴天】我认为你们应该仔细的研究真人秀的节目,不要到了自己的节目收视率不好的时候。悔之晚矣!
【嘉宾:游洁】真人秀的节目我们一直在认真研究。在国外真人秀节目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不是所有的国家都风靡这一种形式,依据国情和民族性格,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我们自己做的不少真人秀的节目?所有的创作者都是在探索它的可行性。
【碧海晴天】面对国内以及国外的真人秀节目,它的优势以及所带来的收视率是有目共睹的,曾经有一部部电影就是关于这个方面的,作为专家您能给国内的真人秀节目谈点意见?
【嘉宾:游洁】看来你有一大堆意见。国内的真人秀创作环境和社会观念环境不成熟,特别是对于大体上趋于内向的中国人来说,似乎没有我们预期的那么热烈的追捧。外国人玩的很多东西,我们中国人生活当中就常见。所以我们很多观众没有把它当成娱乐点,而当成生活来看。我们的媒体形象长期以来是严肃的,有导向性的,非常负责的,不同于国外的商业电视的做法。似乎我们现在如果像国外的媒体那样做真人秀的话,不大符合我们的性格。
【小葵10】真人秀是一种很可怕的节目——按我的理解,个人生活的私密空间给公开化、大众化,窥私欲是满足了,那个真人如何生活,想想有数亿双眼睛瞅着你,什么感受?
【碧海晴天】世界上有种事,叫做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嘉宾:高雨松】真人秀的定义是相当宽泛的。你可能是看过国外一些比较不符合咱们中国人审美的节目吧。想过什么是真人秀吗?幸运52的参与者也是真人啊,不是设计的演员啊!这个时代就是一个秀的时代,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看,你怎么想呢?
【中国吉祥0】中国人有中国人的文化,这种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国人的欣赏习惯,心理习惯,和判断标准,“儒”归“儒”,外国人性格还是与我们的不同的。
【漫游世界】我想做节目是为了做文化,如果没有文化作为节目的内涵,这个人再“秀”,我想也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
【碧海晴天】那么,真人秀是不合时宜的了?至少在现阶段是不符合我们国家的民众的性格取向,和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了,但是我知道怎么样的情况之下,才能够算作“创作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成熟呢?”
【嘉宾:游洁】等到你变得更开心。
【碧海晴天】这不是个人的问题,这将是一个传媒界开不开心的问题。传媒也不仅仅是一面镜子,要有开风气之现已及预测观众意向的能力。
【嘉宾:游洁】呵呵,是关于模式化的问题。模式化在电视发展到今天,所谓大规模生产的时代是一个必然结果。在国外的电视节目制作当中,成本的计算和节目的模式化是有直接联系的。可以这么说,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对电视节目的观念也要有变化,模式化有利于节目在众多品牌当中脱颖而出,有利于在频繁的播出工作中操作便捷,是一种趋势,同时也是无奈的选择。
【嘉宾:高雨松】说得政治化一点,这个就是导向。
高雨松
【中国吉祥0】还主要是观众的反映,收视率,集体的社会意识可反映,传媒不可抢先。成功的经验和可行的电视制作理念和规律不等于生硬的模式化。其实媒体看上去已经“看了先河”,其实不然。媒体不是无缘无故开的,就是大多数人的反映而致的,电视台的需要就是观众的需要。先开风气之先也不能脱离现实活生生的土壤,不能凭空想象,创新总是建立在先人的经验之上,多数人总是对的。
【碧海晴天】太可爱了,电视台的需要就是观众的需要!
【嘉宾:游洁】好象你已经更加开心了。做电视的思维实际上经常处在一种抉择的状态,既要前卫的去思想,又要实实在在的落实。
创新:《幸运52》怎样不让观众“审美疲劳”?
【闲情偶致】田老师:如果把《幸运52》比作一个人的话,您觉得《幸运52》处在人生的什么阶段?少年、中年、壮年、还是老年?
【嘉宾:田立武】处在成年阶段。
【嘉宾:游洁】在今天这个加速度发展的社会,节目的生长周期缩短是正常现象,而且观众永远是喜欢创新的东西的。
【中国吉祥0】那如何处理定位(不变的性质)和创新(变了的风格)之间的关系?
【嘉宾:游洁】节目的渐变是正常的,节目的突变可能不利于节目自身的发展。从一个节目正常发展来说,应该处于渐变的状态,常变常新。
【中国吉祥0】“渐进式”的变,这样积累经验,除久留新,获取创新动力!
【嘉宾:高雨松】定位和创新呢。打个比方吧。你看麦当劳永远都是个大M在那里,但是他们的广告、广告语包括店内活动总是在变化的。经营节目也是在经营一个品牌。
【碧海晴天】但是所谓的潮流以及时尚,并不是大多数人来定位的,通常是有少数人来开启,就象现在的网络游戏一样。
【嘉宾:高雨松】潮流与时尚是少数人洞悉了人们内心的需求的结果。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