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学生现在都遍布中外了。”55岁的华俄后裔(俄罗斯族)格拉妮娅经营着自己的列巴坊,每到夏季,源源不断的游客会找上门向她讨教列巴制作工艺。
资料图:90后俄罗斯族姑娘介绍自己手工做的三角琴。 韩金龙 摄26日,来自中国多地的40余家媒体,跟随“青青草原行·2017主流媒体蒙元文化蒙古源流草原马道旅游线采风活动”走进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额尔古纳市,探访华俄后裔的百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额尔古纳市位于中国东北部,与俄罗斯隔额尔古纳河相望,这里是中国华俄后裔最大的聚居地,有华俄后裔7800余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淘金和采伐男子与俄国女子繁衍生息华俄后裔,目前,已发展到第五六代,当地百姓仍保留着俄罗斯族的传统民俗文化。
记者走进位于恩和俄罗斯民族乡的丽丽娅列巴坊时,格拉妮娅正在教二十多个游客制作列巴,其中还有四名法国游客。
格拉妮娅是第三代华俄后裔,她告诉记者:“这手艺我从记事起妈妈就教我了,列巴以白面、黑面为主料,用‘列巴花’做引子,糖、鸡蛋、稀米丹、各种自制野果酱、果干等做辅料,用土炉烤制而成。”
法国游客Manon说:“这真是太有趣了!我曾经去俄罗斯旅行时见过制作列巴,但那都是流水线作业,并没想到最原始的列巴制作技艺是这样的。”
如今俄罗斯列巴制作技艺已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外,还有俄罗斯族古老建筑——木刻楞、俄罗斯族民间舞蹈、俄罗斯族巴斯克节。
“木刻楞”是华俄后裔农村传统风格的独门独院式住宅,建筑工艺独特。它的建筑材料以木材(包括原木、木板)为主,其墙身全部由原木叠摞而成。
曲德禄是额尔古纳当地为数不多的俄式手艺人之一,他说,“从老一辈俄罗斯族开始,我们的住房就一直以木刻楞为主,现在游客也都愿意住木刻楞,愿意体验和学习这样的建筑方式和风格。”
来自新加坡的游客林宝凤曾来到这里与华俄后裔生活过一段时间,她说:“这个民族充满激情的状态和永远快乐的心态从他们的舞蹈中就能感受到,我这次来就是为了认真地学习俄罗斯族民间舞。”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