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文化 >> 文学艺术 >> 守护文学初心 《山花》依然烂漫

守护文学初心 《山花》依然烂漫

  从路遥到史铁生,从谷溪到陶正……一本陕北黄土高原山区小县的文学刊物,成就了中国文坛令人瞩目的“山花作家群”,已经“山丹丹开花背洼洼里红”了 45 年,深刻启示作家应该如何扎根土地,从人民中汲取力量,生动阐释“人民的刊物人民办,人民办的刊物人民看”,有力证明只要植根于大地,植根于人民,我们的文学艺术事业一定拥有恒久的生命力

  像《山花》那样,植根于人民大众,创作出深受人民大众喜爱的、向上向善的优秀文艺作品 ,我们的文学艺术事业才能拥有恒久的生命力

  ——《山花》创办者 、诗人曹谷溪

  这是社会混乱叫人头脑昏昏沉沉的时候,这些人自己 为 自 己 制 造 了 一 颗 人丹……艺术用它巨大的魅力转变一个人的生活道路 ,我深深感谢亲爱的《山花》的 ,正是这一点

  ——路遥

  在那个极端紧张的年代,几乎所有刊物停刊,几乎所有文人被迫搁笔 ,中国文坛处于异常沉寂的时期 ,唯独在革命圣地延安——延川这块神奇的土地上 ,却冒出了《山花》这朵奇葩 ,不由得不让人震惊 !真是山花烂漫,异彩纷呈

  ——著名作家 、陕西省文联原主席李若冰

  陕北不大产虚伪,虚伪之作算不得真正的文学。我的文学创作的起点,应该是在陕北延川县的清平川的一个小山庄里

  ——作家陶正

  “山花现象”就是作家扎根人民 ,从人民中汲取力量的例证

  ——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

  《山花》葆有文学的初心 ,它为文学爱好者搭建平台,抒发声音。文学以本身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将热爱它的人们团结成一个整体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白烨

  县一级办文学刊物 ,全国可能只有一两个县 。《山花》给延川赢得声誉,延川有责任呵护她

  —— 中共延川县委书记张永祥

  刘娜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试着写写的小说竟然发表,被印在了“书”上。这名31岁的农村青年、三个孩子的年轻妈妈一直不敢相信。直到那天跋涉了30公里,从清涧赶到延川县城,接过编辑老师递过来的明晃晃印着自己名字、带着浓郁墨香的《山花》时,刘娜说自己激动了好一阵子。

  事情虽然过去了大半年,如今再提,刘娜仍然眼热心跳。“在延川,人们知道‘山花’就像知道路遥一样。”上小学时,刘娜就读过路遥的小说《人生》《平凡的世界》,“路遥是我最尊敬的作家,在我心里,‘山花’是神圣的。”

  “山花”,在陕北也叫“山丹丹花”,是黄土高原上最常见的一种野花。1972年,一群因为热爱而不知惧怕的文学青年,在延川县黄河畔的山沟里,创办了一份油印的文学小报,他们把它叫作“山花”。

  在那个万木凋零的时代,他们用自己的全部创作热情和生命激情,浇灌着这颗幼小的文学种子,使之生根发芽,绽放开来。从创办者、诗人曹谷溪,到以《人生》《平凡的世界》蜚声中外的作家路遥,再到以《我的遥远的清平湾》《逍遥之乐》等荣获全国短篇小说奖而走红全国的知青作家史铁生、陶正,从当年的文学青年,到后来的文坛大腕,还有更多后起之秀,如闻频、海波、远村、厚夫等三代20多位,他们被称为“山花作家群”活跃在中国文坛……这对于黄土高原上一个相对落后贫穷的山区小县来说,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上世纪70年代,贾平凹、梅绍静等当代知名作家诗人成名前在这里发表过习作。贾平凹曾称,他第一次看到朋友和谷在《山花》上发表了处女作,“还很是嫉妒了一阵子”。

  著名作家、陕西省文联原主席李若冰曾说,“《山花》像一颗明亮的星,在延川的上空闪耀。”

  文艺评论家李星说,《山花》的出现,像一株鲜艳的火红山丹丹花,给中国文坛的天空平添了一丝亮色。

  正如陕北民歌中唱的“山丹丹开花背洼洼里红”,45年来,《山花》宛如一束清新自然的山野小花,在背洼洼里的向阳处,开得执着、质朴,不娇媚,更不带脂粉气。

  2015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与上海团代表曹可凡聊起热播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时说:“我和路遥很熟,当年住过一个窑洞。路遥和谷溪办《山花》的时候,还只写诗歌,不写小说。”(《新华每日电讯》2015年3月12日9版)

  曹可凡后来对记者说:“说到路遥,总书记的兴奋之情显现出来,那神态,有点‘我跟你说个秘密’的感觉,真情流露。”

  谷溪曾在1975年采访过习近平,采写了延川县大办沼气的通讯《取火记》。往事再提,如今已经75岁,性格豪放的谷溪说,“总书记的谈话,体现出党中央对文艺工作的重视和亲切的关怀,鼓励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像《山花》那样,植根于人民大众,创作出深受人民大众喜爱的、向上向善的优秀文艺作品,我们的文学艺术事业才能拥有恒久的生命力。”

  “‘山花现象’就是作家扎根人民,从人民中汲取力量的例证。”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说,“他们的根深深地扎在中国的土地和父老乡亲们身上,片刻不忘对祖国、对人民、对父老乡亲的责任。”

  “人民的刊物人民办,人民办的刊物人民看。《山花》一直在践行这样一个理念。”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白烨认为,《山花》给其他地方性文学期刊树立了榜样,“《山花》葆有文学的初心,它为文学爱好者搭建平台,抒发声音。文学以本身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将热爱它的人们团结成一个整体。”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