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你以为的志愿者,不过是你的秀场。
前段时间,我的一学生有幸成为他们公司派去学习的人员之一,这是一个企业精英管理的培训班,听闻在这个培训组织里,每一期都会有一个主题,而他那期的主题是:感恩,责任,包容。那个学生这么跟我说:其实我本人对于这种洗脑式的东西没有一点的兴趣,无奈老板要求,做员工的岂能不去。看到这里,你是否在想,这与志愿者能有什么关系呢?是的,起初,我也觉得这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事情,之所以以这个为开头,是因为那次的培训里,就有这么一个活动。所有的学员在分组完成后,要以组为单位,自行选择一次志愿者活动,并计入各小组最终的成绩考核中,你会觉得所有的人都愿意去执行这样的任务吗?当然不是,如果你在现场,你就会看到这突如其来的任务会让一部分人的眼神里充满喜悦,也会让一部分人的眼神里充满厌恶那个学生说道。
临时的选择地点,临时的分配人员,甚至与院方的联系都是临时的,这种临时到什么程度呢,就以我所在的小组为例,我们选择的是去医院看望病重的老人,没有任何准备,只是百度了一个附近的医院,一行人便出发了,由于地方小,目的地的选择也就有了局限,为了不让别的小组抢在前面,还得争分夺秒的赶路,买水果,买营养品,找人募捐等等都是在一种不明所以的忙碌中度过的那个学生继续说道。不难想象,这样的志愿行动就是到了目的地,再找医院的护士长的说明他们的来意,进而在护士长的协助下,找到了他们要探望的对象,完成自己的任务,高高兴兴回去交差。至于这种培训组织的志愿活动,我自是不想去评论它的对与错,只是不得不去想,一个好好在医院躺着休息的病人有没有被突如其来的到访打扰到?我们以为自己做了人生中的一件有意义之事,不管是在兴奋中完成,还是在不满中完成,这只不过是满足了自己的需要。在这里,我们为自己的经历画上了一道彩色,可那真的是他人需要的吗?莫名其妙的就成为了被志愿者,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去要求人家告诉你他们生活的不幸,这个过程中,护士再三提醒,病房一定要保持安静,可见他们的到来对病人或者是医院的人来说也并不一定就是一件好事。其次,一个病房中躺着好几个病人,就他们这样的自发组织的临时活动,又怎么能兼顾,当他们只是对一个人嘘寒问暖、送东西、送营养品、送募集而来的慈善金时,这对于同一个病房躺着的其他人来说,又会不会造成心理上的落差?直白的讲,这难道不是一场秀吗?他们是主角,被志愿的人自然成了配角,他们的出现,只是为了衬托出主角的光芒,一切遵守主角定下的规则。当然,有人可能会说,志愿者本就是无偿的,自己都没有要求任何回报,还有什么可挑剔的?事实上,如果你这样想,那就完全错了。真正的志愿是你付出的,刚好是别人所需要的,而且这是有组织的活动,不应该让服务的对象来配合自己的时间,配合自己做事,我经常给我的同行朋友讲这样一个故事:老师让同学们每天坚持做一件好事,结果第一天小明就愁眉苦脸回来了,说以后不想做好事了。老师惊讶地问为什么,小明说他扶老奶奶过马路,结果挨了一顿批。老师听了也觉得小明很冤,决定去了解事情的经过,结果调查的结果显示,小明扶的那位老奶奶根本不需要过马路现在想来,这些人里面,大部分人都是不会主动选择成为志愿者的,万幸。
二、志愿者不应是心血来潮的产物
在听完这名学生的事后,有一次我和一朋友提起他们的这个活动,朋友说道:现在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少数了,很多人都已经习以为常。无聊了,做个志愿者玩玩;累了,做个志愿者玩玩;迷茫了,做个志愿者玩玩,一时心血来潮,志愿者便成了自愿者,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并且有很多人在这条道路上一去不复返,在这些人眼中,志愿者服务更多的是一种游戏,游戏结束,便不会再玩第二次了。其实在支教活动中就不乏有这样的人。
去支教的大学生,大部分是家庭条件比较好,没有体验过贫困的城市里的孩子,当然这里面也不乏也有一些从乡下来想利用假期回报乡下的大学生,他们当中大部分是没有什么教书技能的,因为一时兴起,就想去体验一下,丰富自己的生活,打发自己的时间,顺便还能说自己为社会做了点贡献。当然,也确实有部分人能给山区的孩子们带去一些改变,但是大学生自发组织的一些支教活动,大多是短期的,三五天之类的占多数,这样的短期行为不过是你花几天去玩玩,教不了别人东西,时间到了,你可以背着包走了,孩子们就像做了一场梦,之后醒来什么都没变。纵使这样的志愿者活动在大学并不少见,但是孩子对每一位新来的志愿者都需要一个接受过程,相信校方并不希望他们一直在接受,我不否认学校里的青协或是红十字会组织的那些活动给受众带去的帮助,只是觉得大多数人因为满腔热血参与了献爱心这个过程,而忽略了结果朋友如是说。
对于本就是冲着综合测评之类对自己有利的东西去的,相信这部分人大多不会成为一名真正的志愿者,而那些能认识到自己所参加的这种活动力量的渺小性的人,也希望不要一时兴起就去参加这些活动,不要为了自我感动去帮助别人。虽然我们都有一腔热血,但决不能胡乱进行志愿行为,志愿者工作是针对有需要的群体开展的,但是许多群体中的需求者也是错综复杂的,并不能一概而论,即使是针对单个的服务对象,我们也应当充分了解对方的实际诉求,帮助对方解决燃眉之急,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志愿工作的意义。不然,不仅不能帮助服务对象解决困难,而且会引发质疑与抵触心理。
三、你做了志愿者的逃兵,没人怪你
有人决心改变西部、实现人生价值;有人试图锻炼能力、增加工作经验;也有家住大山沟、要烧饭得先砍柴的他们希望能让和自己同样出身的孩子过上好日子。也有挂了五六门功课没法毕业的;或者冲着加分政策、要考选调生考公务员来的人因为国家规定,凡是合格志愿者,报考西部地区公务员时笔试成绩加5分之前看过的一篇调查报告这样写道。西部计划是从2003年开始实施的。团中央每年面向全国选派约1万名左右高校毕业生前往西部,开展为期一年或两年的支农、支教、支医的志愿活动。每年7月,在确定自己的服务县和服务岗位以后,分散在中国各大高校的志愿者先在本省集结,然后拎着大包小包,如同40年前的知青,坐着火车,浩浩荡荡奔赴四川、西藏、新疆、广西等地。志愿者的火车是最挤的,常常是车都要开了,还有好些志愿者没能挤上去。
在从事公益事业长达10多年的时间里,也见过不少的志愿者,我认为像那种愿意加入西部计划的志愿者大多是不折不扣的理想主义者。当印着: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大字海报贴得满校园都是的时候,很多理想主义者便像注入了新的血液一般,准备着各种志愿者面试资料,他们想象过西部的艰苦,却没想过自己是否能有那个毅力坚持下去。正值青年,谁还没有一腔热血呢,都想象着自己要大展拳脚,当他们从空中楼阁走向柴米油盐,这群理想主义者们就会发现,一切都和想象不一样。
我一个朋友也是从事了多年的公益事业,她有一个女儿,从小出生在城市,长大后,在我的这位朋友的影响下,也立志要当一名志愿者。当初西部计划走进学校时,她也积极踊跃的报名参加了,而且还顺利的入选了,后来,去了不到半个月,便坚持不下去了,身体也开始出现不适,最后不得不返回了,他女儿回来后,觉得自己像个逃兵一样,不敢抬头见人,因为没能完成任务。这位朋友的女儿对他说:在去的路上,我就开始想象那些陌生的世界。也想象着自己会住进一间破烂的瓦房里,虽然可能漏雨,但一抬头就能看到满天星星。我做好了迎接各种困难的准备,然而等我下了火车,我才发现一切远比我想象中艰苦得多。下了火车要经过几次转车,去的那个乡镇每天只有一班车。那种盘曲、颠簸的山路上,胃里的东西几乎都给倒出来了,好不容易到了那个乡镇,映入眼帘的是比想象中还要破烂的房子,有的甚至只是用塑料膜覆盖起来的,感觉一阵风都能吹走,我真的不能形容那种心情,我们去的志愿者住的是还是要好一些的,最让人难受的是那里有很多当地人称为山蚊子的虫,这比一般的蚊子毒性大,由于交通不便,并且当地人觉得也没必要用蚊香,那太奢侈,我们志愿者自然不能要求太多,毕竟我们不是去享受的,所以基本上每个晚上都睡不好,好不容易睡着,第二天醒来也会发现身上好多被叮咬的地方,挠得都流血了还是不愿停下,因为真的太痒。朋友说他女儿说着说着就在那哭了,哭得很伤心,或许是因为她去的这个地方太差,一切都仿佛是一场噩梦般的存在。这也难怪,一个刚从象牙塔走出来的女孩,怎么能适应这么大的落差呢,反正那以后,这个孩子再也没有提过当志愿者的事了,不过一旦有什么募捐之类的活动,她都都会拿出自己的零花钱竭尽所能的去帮助他人,或许是她体会了别人生活的不易,也懂得了父亲从事这些活动的不易吧。
虽然她在那次志愿者的活动中做了志愿者的逃兵,并且以后也不再提起志愿者的事情,但我们不会怪她。对于西部计划的志愿者来说所有前进的动力在于想象,没有人知道,西部究竟是什么样子。那些临行前的培训,白天讲,晚上也讲,几乎每天都在做先进榜样、先进事迹的宣传,事实上是看似很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因此,我想对那些理想主义的志愿者说一句:三思而后行,如果没勇气走到底,就不要开始,没人会怪你。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生活的权利,做不了志愿者就选择退出这个行列,这不是什么令人不齿的事情。志愿者看似容易,也并不是那么好当的,与做一个不称职的志愿者相比,通过其他方式去帮助他人,回报社会不失为一种更好的选择。
四、志愿者的爱心不需要盲目
在很多机构的培训中都会有一条对于志愿者的定义,我的定义是:志愿者服务应是在在不帮倒忙的情况下给服务对象带去简单的快乐和慰藉,志愿者的出现给服务对象造成困扰和受助人过分依赖志愿者都不是好现象。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优越的今天,有很多的人在满足了自己的生活的同时都会想要尽一份力去关怀别人、帮助别人,所以加入了志愿者的队伍,希望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帮助更多的人走出困境。但是,如果你认为志愿者只要有热情,有耐心,有爱心就可以,那就错了,还是那句话这绝不是一份谁都可以做的工作。
讲真,我并不喜欢学生志愿者,也许他们不怕苦不怕累,对这个工作充满了满腔的热情,但是,他们缺乏作为一个志愿者最基本的品质承受能力。就像我朋友的女儿那样,我们的服务对象在大多数情况下会引起我们的同情心,这并不能成为你做志愿者的盾牌,当志愿者工作中出现负面情绪,你可否一笑置之,可否不放在心里,可否接纳,可否不让它影响你的正常生活,如果这一点难以做到,那要慎重考虑你是否应当加入志愿者的队伍。我很认可的一个观点是,志愿者大多数处于一个陪伴的状态,我们并不是在奉献,也不是在牺牲,我们只是平等的陪伴,只是付出的不同,得到的不同。但是陪伴并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对于志愿者来讲,遇到最大的问题很多,甚至是关乎生命的,当然,死亡这种事,不是一定会遇到的,但也是极有可能会遇到的。
2005年4月,在广西恭城县服务的广东志愿者谭铠,在带队陪学生在县城排练完节目后,因为担心学生次日的考试,连夜搭乘一个村民的摩托车返校,途中遭遇车祸。谭铠因此成为植物人,两年后,父母为她实行了安乐死这是中国第一例志愿者服务死亡的案例。
虽然不愿意提及,但我不得不问:你是否做好了准备?你的家庭,你的亲戚朋友是否能坦然接受?这些都是值得考虑的问题,当你衡量之后,再决定自己是否真的愿意加入志愿者这个队伍,这是对自己的负责,也是对他人的负责。志愿者工作并不需要你众叛亲离,也不需要你倾家荡产,这只是你生活的一部分,在学会爱自己的同时分一些爱给别人,你并没有丧失你自己,同时也给别人带来一些慰藉,所以,当你有所犹豫,没有想清楚时,我希望你不要成为志愿者。
公益事业并不是一件伟大的事,只是一件平常的事。我们不能因为成为了志愿者就觉得自己有多伟大,也不用觉得没做好过志愿者就觉得自己有多不堪。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一个工作都是有用的,志愿者工作并不比其他工作高人一等,只是大家的职责不同,只是你有你的爱好,我有我的爱好,量力而行,这是最好的状态。如果你没有为了让一个人好,而伤害到其他和你陪伴的人一样的人,那你可以也应该感到庆幸,哪怕没能成为志愿者。
世间最好的爱,就像一滴阳光,它纯粹而轻盈,却从不索取,爱心不需要盲目,等你做好足够的准备,再说,我要做一名志愿者,那时,你才是一名真正的志愿者。你成为了志愿者,我们欢迎,你没能成为志愿者,我们也感谢你,在其他地方,你依旧灿烂。
【作者简介】张军文(知名公益达人志愿哥):为中国志愿服务培训师,广州资深志愿者领袖,现任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公共资源部部长,广州志愿服务督导团成员,广州志愿者领袖俱乐部V领汇成员,广州平安小天使志愿活动创始人,为公益事业尽心尽力,志愿服务时达5000余小时,从事公益事业长达10多年。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