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国
小
大
打印
2014年03月19日 作者: 来源:不详
传承人简介
刘志国,中专毕业;1979年邯郸陶研院;辽大进修日语;1983年获助理翻译职称;1984年情报资料室主任;1987年获翻译职称;中国古陶瓷学会员;全国古瓷专委会委员信息学组长、磁文化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发表2000篇文章。
刘志国出生于彭城磁州窑陶瓷世家。幼年时有机会蒙受陶瓷文化熏陶与哺育。文革期间,毕业于邯郸市陶瓷中专学校工艺专业的他被下放到彭城第一瓷厂,接受“再教育”。在此期间,不甘心沉沦的刘志国冒着非议与被再批判的危险,毅然选择自学日语,设想借助日文科技资料为祖国陶瓷事业贡献一份力量。经过艰苦努力,克服了无数的困难,终于能够熟练进行翻译工作了。后来他被调入邯郸陶瓷科技情报站专门从事陶瓷科技情报资料收集、整理、研究与翻译工作。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他为邯郸瓷区许多单位翻译了大量日文陶瓷科技资料,使陶瓷花纸厂等多项引进设备相继顺利投产。后来又为炻器、硬质瓷、瓷用金水、骨质瓷器、现代陶艺等新产品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国外资料。他在国内各种杂志发表大量的陶瓷译文,同时成为国内陶瓷日语口笔译成果最丰盈者。近30年来,刘志国倾心于磁州窑学术研究,取得丰厚成果。迄今为止,在国家、省、部级杂志刊物上,发表磁州窑研究论文80余篇,译文30余篇。论文《磁州窑研究综述》获河北省硅酸盐学会优秀论文奖,被推荐在《河北陶瓷》发表;《金代磁州窑的特征》入选《古陶瓷论文集》;《中国陶瓷的璀璨明珠—磁州窑》刊登于《人民日报》海外版;《古磁州窑窑场功能结构》刊登于《中国古陶瓷研究》第九集。刘志国较早在论文中提出“磁州窑是中国民窑的杰出代表”;“磁州窑最早起源于距今7500年—8000年的磁山文化时期,由于其民窑的特性,产品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与地方特色,是我国民窑与北方陶瓷发展史的精彩缩影”等著名论点。他的文章观点新颖、立论有据、笔锋犀利、可读性强。他常利用熟练的日语和各种机会向国外友人宣传与介绍现代磁州窑的风采。辛勤耕耘赢来收获。我国著名古陶瓷研究权威、首任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长冯先铭先生曾高度评价了他的成果,并亲自介绍吸收他为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员。由于成果突出,他还被当选为全国古陶瓷专业委员会委员、兼信息学组组长;磁州窑文化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他的成绩使他无愧于磁州窑研究学术带头人的称号。
刘志国曾应特别邀请赴日本做《中国磁州窑的美》巡回日语讲学,获得成功。期间多次接受了日本NHK电视台及当地新闻媒体的采访与报道,对外宣传了博大精深的中国陶瓷文化艺术。多年来,他在磁州窑资料保存、收藏、利用和研究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因研究成果突出,曾获得市先进工作者、科技进步先进个人奖;首届科技十佳之一;入选了《当代历史学学者大辞典》、《中国科技翻译家辞典》等。刘志国收集、保存、研究与传承民族民间文化资料的事迹,曾多次在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中国杂志》、《河北日报》等新闻媒体宣传、报道。目前,年近60岁的刘志国主要从事磁州窑文化艺术史研究、陶瓷情报与职业写作工作。每日里他仍然笔耕不辍,业精于勤,宝刀不老,在《陶城报》《陶瓷科学与艺术》等国内多家著名报刊杂志上经常可以看到他的文章。他的《磁州窑艺术史》及《磁州窑与中国文化》等著作亦将出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