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达吾德出生在一个有着上百年制埙史的回族家庭,祖辈三代都擅长制泥哇呜。杨达吾德从小就对泥哇呜有着天然的喜爱,他经常看到父亲免费给别人家干活,就为了烧一窑泥哇呜,去集市上换点生活用品。破“四旧”时,杨达吾德的父亲将家里平时存下来打算换生活用品的泥哇呜统统砸碎了,埋到屋后。长大后的他也曾经去老宅挖掘,但挖了一个月也没有找到,心里特别遗憾。
毕业于江苏省宜兴市工艺美术学校陶瓷美术设计专业的杨达吾德,最初在陶瓷厂搞劳动管理,可整天与下水管道、大瓷缸为伍,没能学以致用成为了他的一大遗憾。1997年,带着自己多年积攒下来的2万多元钱,他辞去了陶瓷厂的工作,开始了整整13年的泥哇呜的探索道路。
从开始做泥哇呜到研究泥哇呜,我最初用了3年时间,在原来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美造型、拓宽音域,当做到第6年时,市场就已经有了回报。
泥哇呜是回族的传统乐器,2005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杨达吾德多年改良的泥哇呜变得像工艺品一样精致,可仅靠旅游区旅游季的市场销售,无法实现泥哇呜走向全国市场的大目标。在景点里,泥哇呜销售是靠它美妙的声音吸引客人,而非对泥哇呜本身价值的认知。并且,多数景点都是由销售的商贩自己联系进货,没有形成规模。2006年,杨达吾德带着自己的泥哇呜来到了北京,他想走街串巷叫卖,有幸遇上了一位知音人——中国民族器乐协会副会长毕可炜,他看到了杨达吾德的作品,听到了他演奏的《阳关三叠》、《苏武牧羊》,决定在湖广会馆首届中国泥制乐器展上展示他的作品。半年时间内,杨达吾德完成了300多个埙类精品,展览上,经过专业人士的品鉴,杨达吾德的作品得到了行业的广泛认可,那批作品也被销往国外。
现在,他烧制的泥哇呜每年有六七万件进入市场,销往北京、大连、湖南、湖北、上海等20多个省市,有的甚至还进入韩国和日本。杨达吾德告诉记者,泥哇呜怎样发展壮大是个问题,目前的销售没有形成规模,都是在旅游景点零售,通过景点销售员的吹奏来吸引游客购买。他希望有朝一日,泥哇呜能和祖辈生活的时代一样,走进大多数人的生活,成为人们喜爱的工艺品、乐器和玩具。那样,保护传承的目的就达到了。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