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乐山积极探索非遗保护发展之路
夹江竹纸制作技艺中的一环——簧锅蒸煮 (乐山市文广新局供图)
新时社驻四川记者 梁 娜
第五届大佛旅游文化节10月30日在四川省乐山市举办。在为期3天的大佛旅游文化节里,以“千年古韵,再现嘉州”为主题的嘉定坊文化体验夜游活动是最吸引人的环节。每当夜幕降临,夹江竹纸、峨眉武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便会依次展示在嘉定坊古街两侧,供人观赏体验。如今,乐山的非遗项目正在逐渐摆脱“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况,不仅走入寻常百姓家,还逐渐走出了富有特色的保护、发展之路。
巧借节会 走出“深闺”成品牌
谈到变化,国家级非遗项目沐川草龙的传承人之一陈焕彬深有感触:“以前只是在田间地头舞一下,大家也是自娱自乐。现在只要有活动我们都会参加。”金钱板、秧歌、山歌、号子、龙灯……近年来在乐山,每逢大型节会或活动,都能看到这些本土非遗项目。乐山文化旅游业的发展让昔日只在乡间坝头表演的节目陆续走出“深闺”,成为节庆热烈气氛的引擎。
近两年,在国内、省内重大文化赛事中,时常能看到乐山非遗项目的身影。2012年,作为乐山唯一选送的广场舞作品,沐川大型原生态广场舞《草把龙》在四川省最高群众文化奖项——第十六届“群星奖”比赛中荣获一等奖。《草把龙》以其气势恢宏的表演,完美地诠释了沐川草龙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在前不久结束的四川省首届广场舞大赛中,乐山市选送的舞蹈《黄杨扁担》从全省21个市州的22个节目中脱颖而出并荣获第一名。百姓耳熟能详的民间音乐配上乐山非遗项目纸乡秧歌,将劳动者喜获丰收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传统节日和大型节庆活动原本就是非遗很好的载体。它既承载了乐山本地文化的精髓,又可以通过项目展示,提高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晓率。” 乐山市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周玉容说。
齐头并进 搭公共文化“顺风车”
乐山市夹江县素有“蜀纸之乡”的美誉,当地生产的手工纸素以质量佳、品种多、技术精、规模大、历史悠久而享誉巴蜀,名扬海外。然而随着现代造纸业的兴起,夹江竹纸 “一纸风行天下”的时代渐渐远去,甚至一度走到了濒临灭绝的边缘。国家级非遗项目夹江竹纸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杨占尧告诉记者:“市场需求少了,槽户(手工造纸者)也就越来越少了,主要是因为赚不了多少钱。”
其实,在乐山和夹江竹纸有着同样命运的非遗项目还有很多。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夹江竹纸难道真的就此没落?复兴之路又该怎么走?“借力公共文化,让非遗搭上公共文化的‘顺风车’。”周玉容回答得很干脆。据了解,在乐山当地一些拥有代表性非遗项目的乡镇,乡镇综合文化站还专门设立了非遗传习室,开展当地非遗项目的教学以及展示、展览活动,并结合每年的送文化进基层活动,在文艺演出的基础上增加了非遗项目图片展,进行非遗项目的普及。
不仅如此,在乐山市刚刚申报成功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文瀚嘉州·百姓直通车”中,也对非遗项目给予了突出展示。“文瀚嘉州·百姓直通车”主要由嘉州歌台飞莺、嘉州画派传承、嘉州讲堂承韵、嘉州古艺萌春四新时社共文化服务品牌构成。
抱团出击 生产性保护显成效
夹江年画是和夹江竹纸一样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级非遗项目。经过多年挖掘整理,目前已经发掘、收集珍贵的木刻年画刻板50余套。依靠生产性保护,夹江年画走上了开拓市场的道路。据夹江年画研究所所长吴泽全介绍,目前这50多套年画已经成功投入市场。
“一件手绘年画的T恤衫售价为180元左右,一个扇面的价格则达到了200元。”吴泽全告诉记者,扇面的价格之所以贵,原因在于将书法和年画结合起来,融合了夹江纸、画的独特元素。
夹江年画和竹纸抱团走市场,让夹江竹纸也尝到了甜头。据夹江县文化馆馆长包桂芬介绍,目前夹江有从事竹纸生产的纸农1万多人、造纸作坊1000多家,夹江竹纸年产量达5000吨,夹江书画纸深加工产品年产值达2.4亿元。
“如此抱团走市场,是希望能够形成乐山的非遗品牌。”周玉容说,“只有让群众和企业在保护非遗项目内涵的基础上还能尝到市场化的甜头,才是对非遗最好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