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项“非遗瑰宝”在文体宫广场亮相
市民对神奇的工艺啧啧称赞。高云 摄
本报讯 (记者吴希莲)昨天,我市第二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在文体宫广场举行,25项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市民零距离接触,成为一道不可多得的文化风景。
本次展出活动采取“相关实物+图片+传承人活态展演+多媒体展现”的形式展出,现场展示的项目均取材于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包括阳城焙面面塑、大阳手工制针技艺、琉璃咯蹦制作技艺、高平剪纸、陵川布贴画、舜的传说、白马拖缰的传说、陵川棋子山烂柯的传说等等。
泽州县大阳镇省级非遗传承人、66岁的裴向南老人在现场向市民介绍和演示了大阳手工制针技艺的历史与工艺流程:“大阳钢针起源于唐代,一根钢针从坯料采集到成品出炉,需经手72道工序,使用近30种工具。豆汁是增加亮度的;白崖土是还原剂,增加它的韧性;松炭木的作用是防止针生锈……”“九州针都”悠久的传说及神奇的工艺吸引了众多市民围观。
我市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晋城先民依托独特的自然环境,创造了丰富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已初步建立起“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项目名录保护体系,拥有国家级项目19项,省级项目50项,全市代表性传承人174名,出版了《上党八音会》、《上党梆子》等一系列非遗丛书。阳城县皇城村和泽州县珏山已分别成为山西省民族传统节日“九九重阳节”和“中秋节”保护示范基地。
据了解,本次活动由市文化局主办,市文化艺术研究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活动将持续三天,充分展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神奇瑰丽,提升市民的非遗保护意识。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