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文化 >> 民风民俗 >> 北京东城剪纸藏宝岛 风情燃两岸

竹篾化作工艺品 在永嘉乌牛余荣生的巧手里

  竹编在温州历史悠久,各个地方几乎都有做篾老司。菜篮,米筛、簸箕、番薯篰、凉席……这些竹制品在我们的生活中都很常见。但你可曾见过用竹子编出来的字画?

  最近,家住永嘉乌牛街道的余荣生师傅,耗时16个月,刚刚完成了一幅长9米、宽0.75米、收有4000多个字的《大乘经》巨幅竹编书法作品。

  余荣生师傅今年59岁,除了有用竹篾制作日常生活小家什的好手艺外,还有一手用很细的竹篾编织书画作品的绝活。采访当天,余师傅坐在家门口的一个架子前,正在编制一幅题为“双龙戏珠”竹编书画作品。在他身后的厅堂墙上,挂着《虎啸图》、《精忠报国》、《兰亭序》、《祝福图》等竹编书画作品。一张桌子上放置着制作精巧的礼盒、针线盒、蒲扇、篓筐等竹编小家什。

沉醉竹编,让余师傅感到老有所乐。

没有十几年的篾匠功底,剖不了那么薄的篾。

竹篾要剖得与纸一样薄。

余师傅常常一天干十几个小时。

老伴帮着蒸煮竹篾。

  竹编书画作品是一个非常耗时的手艺活。一把制作精细、织有洛神图的扇子,大小只有摊开的一本书这么大。余师傅说,编这么一把小玩意儿,竟然花了20天时间。而那幅4000多个字的《大乘经》,光光剖篾就剖了3个月,加上编织一共花了一年半的时间,用去了2万余根篾片。

  编制这些竹篾书画工艺品,有数道工序。首先要选好竹子,用料是三年生左右的青皮竹,而不是一般的毛竹,所选的青皮竹的节间距离至少要60厘米以上,短了竹节太多会使作品的面凹凸不平。然后是剖篾,要把竹篾剖成打印纸那么的薄,10条篾片叠在一起不能超过1毫米。只有这么薄的篾,才柔软,编起来听使唤。这手剖篾功夫没有十几年的篾匠功底是难以完成的。

  剖好了篾,接下来是蒸煮和染色。余荣生说,蒸煮是为了防止虫蛀,使作品保存长久。染色是根据所制作品的图案调制竹篾的颜色。这些工序都完成后,就是编织的功夫了。若是制作书画作品,就把名人书画、碑帖放大,以临摹的方式,用近似于传统的织锦技法进行编织。其中最难的是一幅作品画面纹路的整体布局。因为每幅作品纹路的分布都是有规律的,一根竹丝弄错了,整个纹路就错了。所以在编织的时候都要计算好做到心中有数。

  余荣生师傅14岁开始随父学做篾,当时是为了糊口。改革开放以后,他放下竹编手艺到北京做起服装生意。六年前,两个儿子都在外地成家立业,生活幸福美满。余师傅就和老伴收了生意,从北京回到乌牛老家重操竹编旧业。与过去做粗的竹编不同,开始试着将名人书法、碑帖、国画等制成精细的竹编工艺品。获得成功后,余师傅整日乐此不疲,常常坐在案前,一干就是十多个小时。

  说到自己的这手绝活,余师傅迫切地希望能够免费带上几名年轻的徒弟。与一些传统的手工技艺一样,它也面临着失传问题。

  作品欣赏

长9米、宽0.75米的《大乘经》竹编书法作品。

作品1

作品2

作品3

作品4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