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产业化挤出农民。农民普遍反映:打工挣的钱越来越多,日子却过得越来越紧。这在有孩子上学的家庭尤为明显。教育产业化使教育变成商品,消费者就会考虑成本与收益,计算回报。对农村家庭来说,教育投入极其昂贵,许多西部农村和山区,撤点并校又造成上学路途远,需要在校寄宿或家长陪读,一年学费、食宿费几千元上万元,农民家庭教育负担大幅度增加,基本抵消了国家实行义务教育免费政策、两免一补政策的正面效果。一方面是昂贵的教育投资,另一方面是越来越低的收益率,农村家长对教育的期望值普遍降低,于是乎小学生辍学率不断增加、初中毕业即打工。
二是教育城镇化疏远农村。农村学校过度集中到乡镇和城区,偏远地区和贫困山区出现新的上学远、上学难、上学贵问题,这其实是一种成本转移。它显著减轻政府财政负担,而农民家庭的教育支出却大幅增加,只有家庭相对富裕的农民子女才能选择进城上学,损害了农村底层弱势家庭的利益。教育城镇化忽视了农村社会出现的阶层分化和发展差距。而前些年花巨资兴建的农村学校被大量废弃,设施完善无师生,农村学校多空壳,希望小学成羊圈等屡见报端,农村教育资源出现短缺与浪费并存的现象。农民们说:没有学校的村庄,就像没有孩子的家庭。儿童大量离村上学,加剧了乡村人口结构的失衡,也带来了亲情的断裂和乡土认同的迷失。城市化趋势逐渐掏空乡村的人才、文化自信、经济基础,扭断了农村的文脉。
三是教育应试化遗忘农业。残存的农村学校中,老师依然沿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灌输式方式教学,授课枯燥无味;学生还是用听、写、读、背、考的五段式方式学习,读书是件苦差事。应试教育进一步加重农村师生的教学负担,农村学校一样追求升学率,割裂了学生与农业生活、乡土自然的联系。结果优秀学生跳出农门,远离农村,留下的是大批难以肩负农业生产的毕业生,教育已不能适应当前农村社会的实际需要。正如陶行知先生当年所说,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
教育是立国的根本。抓好三农问题,重在抓好农村基础教育,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就是教育与农业携手,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为此,建议:
农村教育应全面推进活的素质教育,杜绝唯升学论,提高农村学生的学习能力、生活能力、生产知识等;加大农村基础教育资金投入,教育增量投入要显著向此倾斜;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高素质的农村教师队伍,给农村教师更多学习、进修的机会;改革农村教育的课程与方法,有区别、有重点地设置一些与农村政治、经济建设、农业技术相关的课程。
我国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680个县,多是山区或高原地区,生活着我国70%的贫困人口,他们最需要教育进村,而这些地方的学校撤并幅度最大,流失辍学现象突出,建议加强开展对口帮扶和对口支援,创新农村教育志愿者管理体系,改革教师编制管理模式,适当修正过度的撤点并校政策,让教育重新走进极贫村。
(作者系江苏省苏州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成员)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