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应率先构建完善的生态安全屏障
小
大
打印
2015年11月03日 作者: 来源:文化
新时社网 10月21日,中国长江湿地保护网络年会在重庆开县召开。来自长江流域十二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湿地人齐聚美丽的汉丰湖畔,带来了各自在长江流域保护与管理湿地的宝贵经验,并以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和流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背景,共同发布了《开县宣言》,与会代表倡议:应在长江流域率先构建完善的生态安全屏障。
本届年会由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与重庆市林业局共同主办,中国湿地保护协会、重庆市湿地保护管理中心、开县人民政府共同承办。来自各级林业部门的负责人,长江湿地保护网络成员代表,以及WWF特邀的专家、代表等200人出席了会议。
加强长江流域湿地保护,是贯彻中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因此本届年会的主题聚焦于湿地长江经济带的生命命脉。
长江湿地资源丰富,湿地面积2500多万公顷, 其中自然湿地850万公顷,国际重要湿地17处,湿地自然保护区167处。流域分布着江豚、中华鲟、白鹤等珍稀野生动植物,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地区,也是WWF在全球的35个优先生态区之一。长江湿地保护网络自2007年由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和沿江各省市区湿地主管部门的联合推动下,已经发展到212个网络成员,覆盖到流域内的2500万公顷的保护面积。
然而,由于人口密度大、开发强度高等多种原因,长江经济带湿地正面临着面积萎缩、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蓄水调洪能力下降、水污染严重等许多严峻问题。造成这些严峻问题的原因:一是湿地法律地位缺失,湿地保护无法可依。二是湿地保护意识不强,没有从整个生态系统的角度科学开展湿地资源保护与利用。三是湿地管理体制不顺,现有的保护制度难以全面落实。四是保护措施相对滞后,湿地监测、科学研究和保护措施没有及时调整到位。
因此,将湿地恢复置于开发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格局之中,非常关键。在为期两天的会议当中,与会代表、专家共同解读了水资源管理新规与湿地保护的关系,介绍了长江流域生态格局与自然资本研究成果,交流了湿地保护与恢复典型案例,并带来了湿地保护与恢复技术,有效探索了开展湿地保护与管理的新模式。
大家一致认为,在长江经济带湿地保护的过程当中,生态红线必须抓紧落实,生态修复、法治建设、宣传教育等均需加强。诸如,启动长江经济带退耕还湿工程,优化以三峡水库为核心的长江控制性水库调度模式,将重要湿地纳入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禁止开发区等等工作。
世界自然基金会认为,自1976年至2010年间,由于种种原因,淡水生态系统物种地球生命力指数下降了76%,这是人类活动对地球家园影响的晴雨表。WWF中国长江项目高级总监雷刚说,在长江经济带开发的背景之下,也为了全人类共同生存的地球,WWF认为淡水生态系统的保护进程刻不容缓。WWF在长江流域有20年的湿地保护经验,迄今为止总联合共推动了约3000万公顷湿地的保护。除此之外,也致力于为湿地保护提供系统的解决方案。推动流域综合管理,建立流域内的保护网络,通过在景观尺度上加强生态系统管理的协同性,维持流域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服务功能,正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基于生态系统完整性的保护理念和具体行动。
2007年,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联合世界自然基金会、长江流域1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林业主管部门发起倡议成立长江湿地保护网络,旨在通过信息共享、能力建设、政策倡导和实地示范等工作,推动流域范围内湿地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恢复和增强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网络从成立至今,已在长江流域各省市举办过8届年会。
长江湿地保护网络的成功经验已经推广到黄河、黑龙江流域以及滨海湿地。这意味长江湿地保护网络的影响力正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扩散,其理念和实践已经成为了一个标志。(完)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