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世纪以来,京津冀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进行了一些交流合作,虽然频繁但也相对比较松散,没能形成一个显著的格局。
从人口经济要素基本面看,显然,人口红利的潜力最大的还是河北,因为目前那里的自然增长率仍然高于京津,其刚性需求自然会持续稳定在一定水平上。京、津的人均GDP已经接近10万元人民币,人均财政支出已经超过1万元人民币,有的甚至接近2万元人民币,而河北也就是6000元左右用于公共支出的水平,显然跟北京和天津不匹配。而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我觉得人均可支配的财力,没有万元想也不要想。
而从教育资源的格局分析,我们会看到,对北京市而言,在整个形成高教资源的高地方面,没有任何能挑战它的可能性,天津紧随其后,而河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将是一个长期态势。中小学,如果仅从一般的指标,比如说入学率角度讲,已经差别不太大了,但是超大班额的比例,河北仍然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而且我们拿过去十年间普通高校、职业中学、普通高中、普通初中、普通小学的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拨款的大数来看,北京一直处于冠亚军的地位,天津和上海紧随其后,而河北在各项指标当中多数年份基本上都处于全国的20位左右。整个生均拨款状况,北京往往是河北的4到5倍。也就是说,北京培养一个小学生的经费,在河北可以培养4到5个小学生。
我们现在看到的基本公共服务,主要在义教、特教还有普惠性的学前教育方面。三地是不是能够推进一些教师的手拉手,搞一些实际的轮训,包括联合做一些义务教育专项督导,组织教育教学质量领域的合作研究与监测活动,这些都是可以做的。当然,困难在于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本地属性刚性很强,现在北京的拨款没有办法到河北,所以深度合作还需要京、津两市的政府加以一定的扶持。(作者系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张力)
《中国教育报》2015年8月31日第6版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