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23日,中国扶贫基金会召开2015年半年总结会,中国扶贫基金会秘书长刘文奎对基金会半年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全文如下:
上半年成绩不俗,任务超额过半
我们用了两个半天时间,来做半年工作总结。首先,要祝贺我们全体同仁,我们上半年工作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各个部门都进展不错。
总的来说,上半年有四大收获,第一个,就是完成了基金会战略梳理,重建了我们的文化体系。今年年初,我们花了几天时间,把这件事完成了,我们现在有了一套完整的、更新的文化体系,从我们的使命、愿景、价值观到我们的战略,都已相当清晰,这是我们今年上半年完成的第一件大事;
第二个,就是我们这半年,时间过半,完成任务超过一半。我们完成项目投入900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9%;我们今年3.5亿的年度筹资目标,上半年已经完成了1.9亿,完成了今年预算的55%,相较于以往上半年一般完成全年预算的30%左右,这也是近年来没有出现过的好成绩。特别是在筹资结构上,出现了喜人的变化,上半年公众筹资已达到47%,这个变化,相较于往年20-30%的占比,是非常了不起的;
第三个,就是在国际化方面,我们终于取得了实实在在的突破和进展。从2007年起,我们开始确定国际化战略方向,2009年成立专门的部门来推进国际化。今年上半年,我们的国际化探索终于有了实质性突破。尼泊尔救灾,从初期的响应、到为灾民提供热食、再到建立当地规模最大的集中安置营地,取得了国内外广泛认可和赞扬,我们的国际化经过几年努力,今年开花了,结果了。尼泊尔救灾,包括到目前的过渡安置,我们在那里做的一系列事情,都已经成为中国民间组织走向国际的一个样板。这也是我们在经过长时间努力后收获的一个阶段性成果。当初一直觉得这件事很难,看不到尽头,在今年我们终于有了成绩,这也是一件大事;
第四个,涉及到我们的团队能力建设。上半年,我们到处缺人,觉得找人好难,但是我们最终还是迎来了二十几位新同事,这是我们的新鲜血液,是我们的生力军,请今年上半年来的新同事都站起来,亮一下相,欢迎你们!
无法兑现承诺,那跟骗子差不多
上半年各个部门各个项目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同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项目合作部,执行压力非常大,有些项目是自己部门负责的,有些项目是配合其它部门执行的。今年我们的年度主题是品质年,那么整个基金会的执行压力,主要就集中在项目合作部和成都办,你们既要保证项目进度,还要确保项目品质,以及解决过去项目执行中遗留的问题,这个任务很重,团队压力非常大。
上半年,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采取了很多措施来改进,包括一些基建项目,比如溪桥工程、比如筑巢。这些问题可能不是今年上半年产生的,原来就已经存在,下半年要投入足够的人力和精力,争取把这些问题解决。
另外,如何保证以后不出新的问题?这也是你们需要研究的。因为基础设施类项目有一个特点:很容易量化、很直观。不像有些项目是软的,很难衡量,它的问责机制,不是那么清晰。但这些项目,你晚了就是晚了,说是3月30日竣工,到了31号,你就是推迟了一天,没有任何解释余地,对你们压力很大,挑战很大。大家要开动脑筋,投入精力,力争在下半年将大部分问题解决掉,并争取不出现新问题。人人公益项目,我们也说过了,要慢一点、慢下来,把原来存在的隐患梳理解决,保证不要出风险。
母婴部,除了与百盛的合作,今年的另一个亮点,就是沃尔玛也跟百盛一样跟我们合作了,他们贡献出宝贵的渠道资源,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筹集营养餐,这是企业和基金会合作解决社会问题的有效行动,这样的合作非常好,也希望在有了百盛、沃尔玛之后,还能有其他系统、其他渠道,来跟我们合作。目前看,母婴部的压力也主要在于项目执行。虽然你们上半年筹款只完成了1000万,但根据往年情况,我觉得捐一元启动之后,你们完成筹资预算,应该问题不大。相反支出方面,我觉得你们压力是很大的,包括你们今年的新任务,比如在留守儿童救助的探索方面,希望你们能够尽快推进,今年能够启动。
国际项目,2015年上半年,非常让人鼓舞:五国项目同时落地,到处开花,这个很了不得。没有机会时,我们期盼机会;没有资源时,我们渴望资源。现在机会来了,资源来了,我们就应该更好地做好项目规划、工作规划、以及人力的整合等,100%把事情做好,把承诺的任务兑现。
这也要求我们必须有一个整体思考:当机会和资源越来越多时,我们的能力总有一个极限,我们到底能做多少事?我们七大底线中有一条,不做超出我们能力的事。超出能力,我们的承诺就没法兑现,那就跟骗子差不多。所以我们要有一个系统化思考:我们的国际化战略落地到五国,具体我们该怎么做?下一步,我们人力该怎么配备?哪些事我们能做,哪些我们不能?对不能做或暂时做不了的事,我们要有勇气说NO。
国际部下一步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系统地思考、规划。当然,其它项目执行部门也一样,现在已经接了的事,相当于已经承诺了,无论如何,即使再大的困难,我们也要想办法把承诺兑现。
最大的挑战来自内部
如果仅仅看数字,上半年的成绩确实值得我们自豪、值得我们高兴,但实际上从昨天开始,我就一直不太高兴得起来这倒不是因为我看不到成绩,而是因为我看到更多的是成绩背后随之而来的问题和挑战。
现在我们经常受到赞扬,说我们基金会做得很棒,甚至说我们基金会是行业老大云云尤其从去年几个标志性事件以来,不管我们自己承不承认,在不在乎,有些朋友已经自觉不自觉地把老大的称号安在我们头上了。
比如去年《公益时报》搞了一个评比,公募基金会捐赠排行榜,把我们评为公募基金会第一名,因为去年我们总共筹了6个亿。再比如小额信贷项目,人家也说你们是最大的社会企业。其它方面,无论是资助、传播、项目管理,都说扶贫基金会做得好。
所以,现在很多人组织活动都希望我们去参加,包括同行,相关政府部门也希望我们能承担更多责任。行业的、合作方、捐赠方,也包括社会公众,对我们的期待越来越多。随着赞扬、认可越来越多,社会对我们的要求必然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高,我很担心,是否有一天这些要求和期待会超过我们的承受能力?一旦超过,就意味着我们对很多要求没办法满足。试想想,没法满足会出现什么结果?当我们还很弱小时,大家看到你的不足会提醒你、包容你;看到你的进步会为你喝彩。但是当大家发现找你们办事很费劲,请你们参加活动很难请,找你们做项目效率并不高,这时候会出现什么结果?原来的期待、赞扬、帮助,可能就会变成负面批评,不仅他自己不满意,他可能还会告诉别人这个机构不怎么样这是来自外部的危机。
从内部讲,当我们机构到了这样一个发展阶段,我们会面临以前很多没有过的资源、没有过的机会。很多事原本费劲半天不一定有结果的,最近都有了答案、有了结果,那是因为我们此前做了很多积累、很多努力,大家开始认同你。当面临很多机会、很多资源时,我们的欲望会变大:这个事也不错,那个事也不错!这个事也要接着,那个事也要拿着最后我们或许会发现,我们揽的这些事,根本做不过来!一两件事没有兑现、没有满足给人家的承诺,你还能解释;但一旦揽事过多又不能兑现承诺,连解释都没法解释的时候,就意味着下坡路到来了:我们就会辜负别人的信任,原本支持我们的人就会离开我们。
所以,我现在非常害怕大家听了几句赞扬就自以为我们是什么老大了,却不能以最高要求来要求我们自己。从上半年总结看,数据非常可喜,我们取得的成绩很大,但我感受到的压力却也是前所未有的。
但既然我们这个团队从建会以来,能从一个影响力并不大的机构,能做到今天得到很多人认可,我相信我们就有办法、有能力应对潜在的危机、潜在的风险、潜在的我们这个机构失去信任的可能。如何真正应对这些风险、这些危机?最关键的因素还是取决于人,取决于我们在座的各位。
前几天,我们刚开了个会,按照国务院扶贫办要求学习三严三实。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把每件事落到实处,这就是三严三实的内涵。如果真能做到不吹牛,不浮夸,根据我们实际能力,设计我们的项目,做我们的规划,踏踏实实,脚踏实地把承诺的事干好,就不会出大的问题。
对外,我们不轻易承诺,不浮夸,不讲大话,不去做我们做不到的事,我觉得很多问题会迎刃而解。但对内,我们这个团队如何提升能力、应对风险,会是一个更关键挑战。
我在基金会工作十几年的感受:团队能力有两个要素,一个是技能,一个是态度。技能是可以学习的,态度才是最重要的。以什么样的精神面貌、什么样的价值观看待问题,以什么态度来面对工作、面对团队,这是衡量一个团队是否优秀最根本的衡量标准。无需回避,我认为我们团队已经出现了一些问题,或是出问题的苗头。
第一个,懈怠。这个很容易理解。一个组织发展到某个阶段,必然会出现类似问题。现在基金会工作5年以上员工,达到56%,超过一半。我们新员工刚到基金会时,充满了好奇,充满了激情,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想多为贫困人口做点事,想在这个机构做出自己的贡献。随着年龄增长,我们的经验越来越多,责任越来越大,负担也越来越重:我们从单身汉、到有爱人、有家庭有孩子,我们从小年青到了三四十岁,我们的一些精力、时间和注意力,要分给父母、孩子、亲戚朋友,负担越来越重;同时我们的责任越来越大,我们从一个人的奋斗、到开始有一个小团队,甚至管一个部门,这时候出现一些注意力分散是必然的,包括我在内,有时也会想,天天加班到什么时候是个头啊,会有这样的思想。
但一旦出现这样的思想,我们的效率、我们的投入,肯定就会降低。而且越是高层,我们这种状态带来的影响可能就越大。如果秘书长出现这种状况,秘书处其他同志就会觉得秘书长这样,我们也可以;主任觉得秘书处这样,我们也可以这样;新员工就更是了,他们甚至根本就不知道这个团队还曾有过激情岁月,原来也奋斗过。我们原来的奋进、斗志昂扬,很有可能就在这种懈怠中磨灭了。这是看上去很小、但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第二个,就是责任心问题。一个好的团队成员,必须有非常强的责任心。他会把整个团队的目标,当成自己的目标,虽然有分工,但不以分工为限,看到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就冲上去解决,不会说这不是我的事,我就不管。打个比方,一片废纸掉在地上,有的人会捡起来,有的人就会认为这是保洁员的事,因此视而不见。真正负责任的人,不会因为事情是不是我的而划界,也不会因自己承不承担后果而划界,只会因为自己是否看到了、是否有能力解决而采取行动。
第三个是计较,斤斤计较。如果是原则上的问题,一定要计较。但有些涉及利益的,比如KPI多一点、少一点,其实也没多大利益的,我们要有胸怀。如分工与工作安排,我们事先都会听大家的想法,尽量尊重大家意愿。但是,机构有机构的整体利益,个人有个人的具体愿望,当机构整体利益和你个人愿望发生矛盾的时候,当然要以机构整体利益需要为重。在工作协作上,基金会提倡以开放、合作、阳光的心态进行合作,包括个人之间、部门之间合作,而不是太计较:左想吃亏了,右想也是吃亏了。利益问题上斤斤计较,工作分工上讲条件、打小算盘,纠緾于个人得失,这样的做法会让整个机构沟通变得困难,增加不必要的沟通成本,成为机构的巨大负担。
第四,抱怨。背后议论,传小话,包打听。基金会强调阳光,提倡有话讲出来。我们提倡当面提意见、建议,而不是私下抱怨、背后议论、传小话。有些似是而非的信息,传来传去,就传出来一些问题。比如我们的人事任命、分工,包括我们薪酬激励是怎么出来的等等。你在基金会工作,如果你相信秘书处是一个公正的领导班子,是一碗水端平的,不会让你吃亏,既不会因为干得少了而奖励你,更不会因为你干得好而埋没你。如果有这样的基本信任,为什么还要四处打听?这种看似很小的行为,往往会带来整个团队之间的不信任,损害我们机构的基石。
前面说过,我很担心当机会、资源越来越多、社会要求越来越高的时候,很多事情会超出了我们的能力。但是我认为最可怕的,还是我们这个团队自己出了问题:我们自己互相不信任,我们自己懈怠,我们自己不是每个人都能承担起责任,我们自己斤斤计较,我们习惯了抱怨、背后议论人,传一些不负责任的话。你想想,如果这样,这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
所以,今天我正式提出要求,要求我们每一个员工都要做一个承诺:不懈怠,不推责,不计较,不抱怨,我希望大家都能做到这几点。希望大家永远不要忘记初心,要想想当初我们为什么到基金会来?我们都有一份奉献社会的理想,当然我们也会在努力奉献社会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但我们的初衷是为社会做贡献,而不是混日子,图清闲。否则,大家就是在浪费时间,就是背弃了我们的初衷。
总之,越是在外界认为你做得最好、给你认可和赞扬的时候,我们就越是需要保持清醒,越要如履薄冰。其中最大的挑战,来自于我们自身。我们这个团队能否保持原有的劲头?我们自己能否踏踏实实把事情做好?我们能否克服固有弱点,把团队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要知道,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也都有力量来做出改变。还是那句话,你怎么样,我们这个机构就怎么样。拜托各位。(完)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