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公益 >> 新闻 >> 公益观察 >> “演习变灾祸”暴露安全教育经验严重不足

“演习变灾祸”暴露安全教育经验严重不足

   纵观此次事故,暴露出来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在安全教育进行与后续处理的过程中的侥幸心理和经验不足。

   9月18日下午,甘肃天水市逸夫实验中学组织,天水市人防办、消防支队、教育局参与的初一年级412名学生举行防空防灾疏散演练,使用3枚发烟道具,在教学楼内释放大量烟雾。由于烟雾过量导致疏散过程中大量学生吸入烟雾,出现休克、呕吐、抽搐等症状,截至19日18时,3家医院共接诊193人次,其中,住院治疗9人(危重5人、重症4人),留院观察139人。

   学生安全无小事。每个学生的安危,都牵动着社会大众的心。从受伤害学生人数和程度来看,这次事故已然成为严重事故。在笔者看来,纵观此次事故,暴露出来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在安全教育进行与后续处理的过程中的侥幸心理和经验不足。

   正是由于侥幸心理和经验不足,所以学校在演习过程中为了增加现场情境的真实性,没有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充分评估,在事先没有做足预案的情况下就在教学楼内施放烟雾,学生们对烟雾的危害也缺乏充分认知,这为后来事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当事学校校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承认,事前对发烟道具的发烟容量评估不足,摆放的位置也受到了建筑物的影响和限制,加之天气影响,烟的扩散不及时,成为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对此,我们不禁要问:为何事先不准确计算一枚发烟道具能发多少烟,不检测其质量是否合格,不仔细分析其成分是否对学生有害,不研判以什么方式向哪个方向发烟才能尽可能减少对学生的伤害?当事学校校长解释称,在借用发烟罐前,主要围绕会不会爆炸、会不会出现明火、烧伤人等进行了咨询。很显然,发烟效果和烟雾可能对人体带来的伤害这些更为关键的问题,被忽略了。

   演习造成了真灾祸,令人痛心。学生安全无小事,而现实中学校安全常出事,事后补救是不得已的下策,事先预防才是上策。要切实推进事先预防,就必须做好明确责任和事后问责的工作。对于这样严重的事故,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在妥善处理后续事宜,深刻吸取教训的同时,举一反三,建立好责任链封闭的机制,防止类似事故再发生。

   当然,防止此类事件的发生并不能一禁了之,疏散演练出了问题下次就不搞了,这就好比体育课上出了问题就改上自习课了,是典型的因噎废食的做法。不能因为一个学校发生了事故,其他学校类似的活动就不进行了,如此一来,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逃生技能又该如何培养呢?

   之所以出现这种意外,恰恰与相应的演练活动开展得太少有关,一方面学生们缺乏相应的安全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举办方和参与者也经验不足。举个例子,一些学校为了避免学生安全出现问题,喜欢让学生们尽可能待在教室里,减少室外活动,更别说校外活动了。但是,越是这样,孩子们的体质和自我保护能力越差,反而更容易发生意外伤害,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孩子们成了温室里的花朵。而越是锻炼充分的孩子,体力和活动能力比较强,反应速度也比较快,在活动中受伤的可能性反而会降低。明白了这一基本原理,不难看出,当下学校中与疏散演练相类似的安全教育活动不是太多了,而是普遍少了。在笔者看来,我们从甘肃天水这起事故中应该吸取的教训,是在安全教育活动中,一定要做好周密的预案,规范好具体内容和形式,杜绝侥幸心理。(储朝晖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2015年9月22日第2版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