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文化 >> 文化遗产 >> 西夏文草书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辨认解读研究资料难题有望破解

西夏文草书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辨认解读研究资料难题有望破解

甘肃武威出土的西夏文草书。

内蒙古黑水城遗址出土的西夏文草书相面图。 资料图片

  难认、难读、难写的西夏文已经让许多学者望而生畏,而字迹简化潦草、龙飞凤舞、多有连笔的西夏文草书就更令人头疼了。如今,这个困扰西夏学学者多年的难题有望破解。中国社科院西夏研究中心主任、著名西夏学专家史金波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已经基本摸清西夏文草书的特点和规律,他本人据此解读了大量西夏文草书文献。

  西夏学研究中的草书“拦路石”

  过去,人们普遍认为书法艺术为汉字所独有。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都形成了众多的流派,出现了很多名家,创作了众多珍品。其实在1000年前,仿汉字创造、在西夏及周边地区使用长达四五百年的西夏文,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也形成了楷书、行书、草书等各具特色的书体,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书法艺术。

  西夏文创制于11世纪,虽然没有汉字悠久,但使用范围之广、使用时间之长,颇为引人注目。近些年,随着大量流失海外的西夏文文献在国内陆续出版,越来越多的中外学者有机会一睹西夏文文献的风采。目前存世的西夏文文献,有印本,也有写本,除了规整的印刷品和手写的西夏文楷书外,还有许多是西夏文草书。其中许多是因快速记事的需要和书写的方便而形成的,这些颇具“生活化”的文字资料,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具有不可多得的研究价值。

  据史金波介绍,在俄藏黑水城文献中,学术价值最高、数量最多的是写本,其中草书又占有很大比例。但是,这些字迹潦草且连笔、简笔较多的文字,也为后代的学者辨析它们留下一个不小的难题。不搬开这个“拦路石”,西夏学研究就很难深入。

  西夏文草书的10个特点

  史金波很早就致力于西夏文草书的研究,近日,他系统地向本社记者介绍了他的研究成果。

  在这项研究过程中,史金波从分散在各地的西夏文文献中专门找出草书文献,进行系统分类,努力找出西夏文草书的特点和书写规律。在熟练掌握西夏文楷书的基础上,他反复揣摩,利用已知的文字,破解未知的文字,在积累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扩大释读范围,进而总结出西夏文草书的规律,了解西夏文草书形成、发展的过程。

  经过较长时间的揣摩、研究,他总结出了西夏文草书的10个特点:一个字中笔画多的、较为复杂的部位往往需要草化;一个字中笔画简单又不可或缺的部位,一般不再省笔或简化;同一形体在字的同一部位可简化成不同形式;相近而不同形体简化时尽量以不同的形式加以区分,以免混淆;但有时相近而不同形体又可以用相同的简化形式;一个字的同一形体在字的不同部位可简化成不同形式;有的草书形体改变了原楷书的部分章法布局,使两者差异很大,这是破解草书的工作重点;有的字有不同的草书写法,但仍可见其有相似之处;草书写法的随意往往使字中出现夸张的成分,在落笔时更为突出,这表现出书写者的个性舒张,把个人情感融注于笔画的大幅度流变之中;草书中上下两字连笔较多,在行书和草书中,如上下两字相重复,则可书写上字后从上字末笔连下一拐即可。

  这项研究成果,为进一步研究西夏文草书中蕴藏的历史之谜,进而为揭开西夏神秘的面纱扫清了道路。

  以往,权威的辞书提到“草书”都指的是汉字。《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为“汉字字体,特点是笔画相连,书写快速”。《辞海》的定义则是“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史金波认为,大量西夏文草书文献的发现和研究,应该改写一些词典对“草书”的定义:“草书”是“文字的一种书体,特点是笔画相连,书写快速,在汉字、西夏文等文字中都有草书”。(记者 庄电一)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