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文化 >> 文化遗产 >> 穿透历史想象的迷雾

“石渠宝笈特展”参观秘笈:一生一次的邂逅

  

  《石渠宝笈》,一部被奉为“古书画鉴藏宝典”的巨著,从编纂完成至今,已过去200年。2015年9月8日—11月8日,它所著录的283件清宫旧藏的书画珍品,首次在公众面前集体亮相。这是其成书两个世纪以来的第一次。下一次这样的聚首,虽不会再等二百年,但一个成年人想再次看到,确实不易。

  件件国宝,件件珍品,“石渠宝笈特展”来了,您准备好了吗?

  《石渠宝笈》何以“宝笈”?

  书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书画经典流传千载,有赖于我国悠久的收藏传统。特别是从六朝开始到清末,绵延不绝的皇家书画收藏活动,为凝聚中国文化之精华,发挥过不可替代的作用。

  清乾隆、嘉庆时期,内府书画收藏臻于鼎盛。在此背景下,著录藏品的《石渠宝笈》和《秘殿珠林》初、续、三编应运而生。“石渠”一名,典出《汉书》。西汉皇家藏书之处称“石渠阁”,在长安未央宫殿北。以“石渠”为内府书画著录命名,表现出乾隆帝对古代文化传统的景仰和追溯。《石渠宝笈》,即皇家珍藏目录,著录了内府非宗教类书画藏品,而《秘殿珠林》则收录内府的佛教与道教题材书画作品。两书分工明确,为后人全方位多角度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艺术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清宫书画著录分三次编撰,分别在乾隆九年、乾隆五十八年和嘉庆二十一年,因此成书分为《石渠宝笈》“初编”“续编”和“三编”,共44卷,著录了清廷内府所藏历代书画藏品,分书画卷、轴、册九类。《石渠宝笈》全书编撰总共耗时74年,前后有31人投入编纂工作,用文字形式收录记载我国上迄魏晋、下至清初近两千年间书画名家最优秀的12000余种书画作品,是我国书画著录史上集大成的旷古巨著。

  参与《石渠宝笈》编撰的均为当时的书画大家或权威书画研究专家。此三部书编录的过程,也是鉴定、整理的过程,编纂者的工作,包括辨别真伪,进行筛选,著录和考证。三次著录,内容不断拓展,著录越来越详明,参酌吸收了古代宫廷和私家著录的长处,集书画著录体例之大成。该书不仅是中国书画鉴藏史上极为重要的大型书画著录文献,而且至今不失其用,在学术研究、文化交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及参考价值。

  特展“特”在何处?

  距《石渠宝笈》三编编纂完成至今,已经过去了两个世纪。伴随世事变迁,《石渠宝笈》所著录的书画也经历了聚散分合。在清代晚期和民国初年,原存于紫禁城的珍品书画大量流散出宫。随着故宫博物院的建立,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流散的珍宝不断重新汇聚于紫禁城,并得到了妥善庋(音“鬼”,置放、收藏)藏与修复,重现昔日神采。与此同时,《石渠宝笈》著录书画之考订、辨伪等研究也取得了丰硕成果。

  书画文物不比青铜器、瓷器等其他文物,由于质地多轻质易损,而年代久远的作品因之前收藏条件的局限和流转次数较多,受到过不同程度的损伤,这就给今天的文物藏品保护增加了难度。为此,故宫博物院规定:珍贵书画藏品只在春、秋季节方可以展出,每次展出时间不得超过两个月,一次展出以后这件书画藏品必须回到库房“静养”三年以上。

  以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例。此次这一全长528厘米的书画珍品全卷铺开陈列,亦属难得一见。10年前,为了庆祝故宫博物院80岁生日,这幅作品曾经展出。之后只分别在香港和日本展出,但都未曾全卷展开。因此,为保证这些珍贵书画健康稳定,益寿延年,“石渠宝笈特展”在两个月的展期中间有一个更换展品的环节,即10月12日将更换部分书画展品,使一些重要的书画藏品实际展期只有一个月,一方面让观众们能够看到更多故宫博物院的书画珍品,也是对珍贵书画的一种特殊保护。

  这次展出的是《石渠宝笈》所著录的283件清宫旧藏的书画珍品,是它们首次在公众面前集体亮相。有人谓之“晒皇帝的家底儿”。这是《石渠宝笈》成书两个世纪来的第一次。下一次这样的聚首,虽不会再等二百年,但一个成年人想再次看到,确实不易。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