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9月23日电(记者周玮)文化部23日举行的2015年第三季度例行新闻发布透露了这样的信息:到今年8月为止,全国已有250多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相继去世。非遗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传承人群的断裂,后继乏人,形势严峻。
“有些人一辈子从事这样的技艺,为这样的技艺活着。培养一个非遗传承人,不是那么容易的。”文化部非遗司副司长马盛德说,“社会环境比较浮躁,而非遗要沉下心来,功夫很长。对于今天的年轻人而言,怎样去承传这样的技艺,是非常大的挑战。”
为应对后继乏人危机,提高非遗传承人群的当代实践水平和传承能力,文化部2015年启动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以传统工艺为切入点,委托一批高等艺术院校、综合性大学、研究机构以及职业技术学校对非遗传承人群进行研修、研习和普及培训。
为什么不叫“传承人”,而是叫“传承人群”?马盛德说:“被培训的不一定都是被认定的代表性传承人,他可能掌握着某一种技艺但还没有被认定为代表性传承人,对这样的人群做培训,能够把传承人的队伍扩大。”
十余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非遗保护和传承取得显著成绩。但今天,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面临的挑战更多,难度更大,尤其是传统手工类项目,需要在不失其本的前提下改进设计、改良材料、提高品质,以更好地走进现代生活,并带动就业,增加从业者的收入,激发人们学习、传承积极性。
鉴于此,文化部以非遗保护传承的核心因素--传承人群为抓手,通过系统研修研习和培训,帮助他们强基础、拓眼界,提高他们的实践水平和传承能力,振兴传统工艺,从而全面提高保护传承水平。
2015年6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试点工作启动,委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等5所高校对具有较高技艺水平的传统手工艺传承人或资深从业者进行研修;委托上海大学、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等18所院校对传统手工艺项目学徒或初级从业者进行普及培训。
如何在秉承传统、不失其本的前提下提高传统工艺的品质?马盛德介绍,在课程设置中,特别注意这一点,有两门课特别重要。一个是传承人讲坛,请代表性传承人讲传承;还有一个是经典案例教学,讲解为何有些非遗产品那么出神入化,通过对个案进行学理层的解读让大家体会到其蕴含的文化魅力。另外,还有一个课是现代设计,即如何把作品与当代人的审美结合。
马盛德说,从开班、教学和结业情况看,各试点院校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的精细程度超过预期,学员报名的踊跃程度和学习热情超出预期,学员成果作品在制作技艺和设计创意方面均有明显提升,体现了非遗特色与现代设计的融合。
不久前,文化部在试点工作基础上正式提出了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工作思路,以传统手工技艺、传统美术类非遗项目为切入点,分为研修、研习和普及培训三个层次:分别针对具有较高技艺水平的传统手工艺传承人或资深从业者、中青年传承人、相关从业者。
目前,文化部正在和教育部协商,拟共同下发通知,全面开展这一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下一步,两部门将在全国范围内遴选院校和企业,并根据各地培训成效逐年扩大参与院校和企业规模,培训的内容也将从以传统工艺为主,拓展到非遗保护各领域。今后,传承人群的研修、研习和培训将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性、常态化工作。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