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民博会内容丰富,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当然必不可少。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贵州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85项(140处)、省级561项(653处),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本届民博会内容丰富,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当然必不可少。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贵州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85项(140处)、省级561项(653处),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区,浓郁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参观者们络绎不绝。面对来来往往的人群,一个安静的身影,默默地拿着手里的展品原材料,进行着打磨加工,他就是黄平苗族泥哨传承人王登书。
初中毕业的王登书,外表朴实,说起话来却并不含糊。谈起自己去香港澳门做展销的经历,他的脸上洋溢出满满的自信。他告诉记者,自己要把黄平苗族泥哨作为毕生事业,希望通过开展培训班的方式,将自己的泥哨技艺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苗族泥哨是苗族传统艺术创新发展起来的一种泥捏玩具。无论是造型或者设色、绘制,都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造型上,艺人们善于捕捉动物的情态,抓住其主要特征,不拘泥原形的机理结构,综合概括,加工提炼,发挥丰富的想象。绘彩上,黄平苗族泥哨用对比强烈的颜色重彩浓绘,色彩鲜明艳丽,装饰别致,具有深郁的民族特色。装饰上,以传统的民族刺绣、桃花、蜡染图案装饰。
从小时候起,王登书就痴迷地学习苗族泥哨制作工艺,对泥哨的造型、图案等进行钻研。经过多年实践,边制作边体会,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在水族马尾绣的展位前,参观者兴致勃勃地观赏展品。一名中年妇女身穿水族服饰,正热情耐心地给参观者讲解每一件展品的构图,她就是宋水仙。
宋水仙早年跟着祖母和婆婆学习马尾绣制作。2006年,她在三都县城开办了全县第一家马尾绣工艺品店。2010年,又在县城民族村开办了家庭博物馆,同年还参加上海世博会,现场展示马尾绣制作工艺。2011年,赴台湾参加在台北举办的“2011文化民俗观光博览会”……介绍中,她对马尾绣的一腔热情,深深感染了在场观众,因为那一针一线都凝聚了她和绣娘们的心血。
水族马尾绣是水族妇女世代传承的一种古老而独特的传统民间手工艺品。水族马尾秀体现了水族古老的历史信息和本土文化。它源远流长,风味古朴,是流传于水族民间的艺术品,不仅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也受到越来越多中外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
做好的马尾绣具有浮雕质感,远远望去宛若一幅彩色浮雕,被誉为刺绣中的“活化石”。水族马尾绣一直流传在三都水族自治县的水族聚居地区,是水族妇女世代传承的一种民间手工艺品。虽然保存了古老的绣法,但由于没有文字记载,一般都是由婆婆传给媳妇、母亲传给女儿这种手把手地自然方式传承。
参展的12位传承人洋溢着笑容的背后,其实都有着不为人知的励志故事,他们毕生的精力和心血都献给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