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文化 >> 文化资讯 >> 对话彭红:“非遗”进校园是件一举多得的好事

对话彭红:“非遗”进校园是件一举多得的好事

文化传承是教育的重要使命——与湖南省张家界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彭红对话  推进“非遗”进校园活动,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需要、旅游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自身的需要,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彭红  某中学举办**礼,千余名学生在大操场为父母洗脚;某地举办千名少年儿童诵读《孝经》活动,声势浩大……近年来,传统文化教育该如何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引起了广泛热议。  从2013年起,湖南省张家界市实行区域性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2014年,张家界市中小学校非物质文化 ...

文化传承是教育的重要使命

——与湖南省张家界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彭红对话

  推进“非遗”进校园活动,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需要、旅游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自身的需要,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彭红

  某中学举办成人礼,千余名学生在大操场为父母洗脚;某地举办千名少年儿童诵读《孝经》活动,声势浩大……近年来,传统文化教育该如何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引起了广泛热议。

  从2013年起,湖南省张家界市实行区域性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2014年,张家界市中小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模式,被评为湖南省市州教育工作创新(特色)项目。

  记者就此与张家界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彭红进行了一场对话。

  本土耕耘,“非遗”资源进校园

  记者:人们从张家界归来,往往记住的是这里的山。但实际上,张家界是一个文化底蕴很深厚的地方。您能否介绍一下张家界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您为什么要区域性推进“非遗”进校园?

  彭红:张家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富集,体系独特完整,全市共有民间文学、传统音乐等十大类、730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桑植民歌、土家摆手舞、土家茅古斯舞、白族仗鼓舞、傩愿戏、土家花灯、张家界阳戏等最具代表性。

  近年来,全市加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据统计,2006年以来,全市共投入4200万元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非遗”保护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还存在传承渠道不畅、资源急需保护、机构薄弱等问题,比如,桑植县现有各类传承人206人,但60岁至70岁的老人占34%,一些“非遗”项目因传承人年龄、身体等原因濒临消失。

  2013年以来,我们在全市区域性推进“非遗”进校园,意义主要有三点:

  首先,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国家的战略部署,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措施。推进“非遗”进校园,从青少年抓起,是守望民族根脉的具体路径。

  其次,张家界因旅游立市,以旅游兴市,旅游永远是张家界的大局和核心。推进“非遗”进校园活动,促进教育、文化、旅游的紧密结合,是教育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需要和选择。

  再其次,推进“非遗”进校园活动,在中小学开展“非遗”教育传承工作,有利于进一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有利于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和德育工作,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办学品味和打造办学特色。因此,它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需要、旅游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自身的需要,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搭台请进,家乡文化入人心

  记者:我们在参观中,印象很深刻的是,孩子们对“非遗”非常热爱,一些表演甚至给我们带来了震撼。你们是如何让“非遗”深度渗透,融入学生血液,而不是流于表面和形式的?

  彭红:我们从一开始,便要求“非遗”进校园做到三个“融入”,即融入办学思想、融入校园文化、融入教育教学活动。只有做到这三个融入,“非遗”传承才不会成为一种形式,而是实实在在地流淌在了学校的血液里。

  具体来说,开展“非遗”进校园,我们的总体思路是采取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式。从2013年开始,我们要求全市所有中心小学以上学校都要积极参加,将地方舞蹈融入体育教学和大课间活动,将地方歌曲融入音乐教学和艺术活动,让每个学生都会跳张家界的舞,都会唱张家界的歌。

  比如,我们组织选编和出版了适合全市中小学生演唱的歌曲集《绿色的歌谣》,收录了20首桑植民歌、44首经典中外歌曲、44首校园歌曲,这些歌曲集思想性、艺术性、教育性和传承性为一体,贯穿了品德、艺术、情感、精神、历史等多个层面的内容。

  为了使“非遗”传承工作更有质量、更有成效,我们还在全市重点建设了15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学校。特别是我们以张家界旅游学校为重点,让“非遗”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拓展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广度和深度。

  张家界阳戏是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地方戏曲,曾一度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为了让阳戏这样古老的本民族文化遗产能够传承下来,我们特别在张家界旅游学校招录了一个阳戏班,专门培养阳戏传承人。同时,根据专业特点,我们开设了土家族舞蹈、土家族剪纸等特色课程,形成了专业技能与文化素养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张家界旅游学校还组建了阳戏表演队、土家民歌合唱团、土家民族舞蹈社团等多个社团,利用每天课外活动时间,对社团学员进行培训,培养了一批素质较高的土家文化传承能手。

  此外,我们还搭建丰富的“非遗”教育传承活动载体。比如,我们和文化旅游企业合作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校外基地。我们的传承队伍也会走进社区、走进乡镇开展民族文化展演活动,构成了一个由学校到景区、到社区、到乡镇的传承推广网络。

  在这种氛围、模式的感染与引导下,孩子们学会了唱桑植民歌,学会了跳土家茅古斯舞、土家摆手舞,甚至还会唱张家界阳戏、地方曲艺,他们感受到了家乡文化的底蕴,感受到了国粹的艺术魅力,不知不觉,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一颗颗家国情怀的种子。

  精神引领,校园呈现正效应

  记者:两年多的实验,“非遗”进校园给治校办学带来了哪些影响,是否达到了您的预期?

  彭红:古人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在“非遗”教育传承活动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教育的“根本”与“源泉”,就是中华五千年积淀的优秀民族文化遗产。

  两年来,“非遗”给校园带来的内部正效应在逐步显现。

  首先,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建设。很多学校将“非遗”传承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融合,在“非遗”传承中建设校园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非遗元素,使校园文化更有内涵、更具特色、更接地气。

  其次,促进了校本课程开发和教研。“非遗”传承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宽广的空间和丰富的内容,像张家界崇实小学北校研发了《土家娃娃打溜子》《土家儿童韵律操》等校本教材,天门小学编写了《土家族音乐》《土家族体育游戏》等校本教材,这些校本教材为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支撑。

  再其次,促进了素质教育。“非遗”的内容主要是文化、艺术、体育,推进“非遗”传承工作,实际上是在加强学校的德育、体育和艺术教育。现在,我们很多学校的社团活动注入了“非遗”内容,做得越来越好,特别是已经建好的50多所乡村少年宫,将“非遗”传承与少年宫活动紧密结合,有力促进了农村学校素质教育的推进。(记者 阳锡叶 特约通讯员 周大军 伍贤友)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