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源井的天车 四川省自贡地区自东汉始即生产井盐,迄今已经1900余年。围绕着盐业的发展,自贡人的衣食住行也被深深地打上了盐字的烙印,并产生了一些独特的文化形式并演变至今。自贡市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殷嘉茂评价说,自贡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许多都有盐的影子,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文化符号。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政府也将加大力度挖掘、整理、宣传那些需要保护的珍贵文化遗产。燊海井的盐场内,工人在制作盐 民族智慧之光井盐深钻汲制技艺 自贡井盐深 ...
东源井的天车
四川省自贡地区自东汉始即生产井盐,迄今已经1900余年。围绕着盐业的发展,自贡人的衣食住行也被深深地打上了盐字的烙印,并产生了一些独特的文化形式并演变至今。自贡市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殷嘉茂评价说,自贡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许多都有盐的影子,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文化符号。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政府也将加大力度挖掘、整理、宣传那些需要保护的珍贵文化遗产。
燊海井的盐场内,工人在制作盐
民族智慧之光井盐深钻汲制技艺
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自贡古代盐业生产的核心技术,主要技术特点是井口直径小、深度长,包括定井位、开井口、下石圈、凿大口、下木柱、凿小眼等6个步骤。该技术起源于东汉章帝时期,北宋初年的卓筒井技术是其转型期,至明清时期的小口深井发展为成熟,并形成了钻井、探井、补井、打捞等一系列精湛的技术。清道光15年,运用人工(顿锉)凿井技术开凿的燊海井深度达1001.42米,成为世界上第一口人工顿锉超千米深井。
龚道勇和妻子在辅导女儿龚倩制作龚扇
制作龚扇的工具
民族艺术奇苑龚扇
龚扇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又称“中国丝竹扇”。清末自贡自流井盐场挑煤工人龚爵五因劳作辛苦,酷热难耐,遂从成都竹制烘笼上得到启示,潜心研究,编制出一种有万、福、喜、寿等字样和荷花、山水等图案的扇面,形成第一代龚扇。龚扇第二代传人龚玉璋把不透明的粗篾团扇改进为透明薄亮的篾丝团扇,在成都举办的赛宝会上,龚扇夺得头奖,被光绪皇帝赐名为“宫扇”。新中国成立后,龚扇的传人推陈出新。2008年,龚扇第四代传人龚道勇被评为全国工艺美术大师。龚扇扇面以细如发,柔若绢,薄如蝉翼的竹丝按正反面以经纬线方向编织而成,诗词歌赋、仕女人物跃然其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曾多次被党和国家领导人作为馈赠国际贵宾的珍贵礼品。
豆花蘸水的小料
富顺豆花那一碗美味
富顺豆花是首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以豆花为主,并辅以蘸水和米饭。它在制作材料上的与众不同是,基础材料卤水来自盐井。相传豆腐传入自贡地区的富顺县后,就成为盐工饮食必不可少的部分。由于上工时间紧,盐工们有时等不及豆腐成型便将凝结成雪花状半成品豆腐和着辣椒水下饭,结果发现更具风味,鲜嫩可口。发展到现在的富顺豆花,特点是绵而不老、嫩而不溏、洁白如雪。另外,除老三样以外,现今搭配的“窖水”也具清热祛毒、醒酒解腻、回甜止渴的功效。
豆花传承人李廷书在招待顾客
本报记者 田福良 杨朝英 摄影报道
编辑:邢贺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