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文化 >> 非遗动态 >> 汾阳海虹塔寺

临济宗六代善昭禅师舍利塔——汾阳海虹塔

 

记者  马太珍/文/摄

 
虹塔寺位于山西省吕梁市汾阳市大南关海洪路,寺内有一高28.6米的砖塔——海虹塔,该塔创建于公元1132年,系宋代临济宗第六代法嗣汾阳善昭禅师的舍利塔。明朝末年,朝廷大兴佛法,善昭禅师弘法场所天宁寺(原名太子院)的僧众募捐重修海虹塔,在随后的岁月里海虹塔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侵蚀,文革期间,开粉房、养猪牛,使寺院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仅海虹塔凄凄独存。2003年初春,佛法与修为精进的义弘法师来到汾阳,进住海虹塔院,再次重新修复海虹塔,他克服种种困难,得到了多方信众的护持,海虹塔终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万众面前。
海虹塔外观为八角七级实心楼阁式,塔基八边形与地面齐平,塔座为八角双层束腰须弥座,下层须弥座上下枋及束腰部分素面,上下枭刻覆仰莲瓣;而二层须弥座正好相反,塔身只有腰檐而无平座,腰檐呈弧形,砌装仿木构飞子三层,及勾头滴水瓦作一层,檐上反收三层;七层腰檐下全部作形制相同的仿木构垂花虚柱、阑额、平板枋及三踩枓栱,雕刻细致;转角出的大角梁和子角梁是真木构,子角梁头琉璃套兽,并各悬风铎一枚。
海虹塔的塔龛颇具特色:第一层素面;第二、四层四个正面开龛,佛龛深浅不一,而且第二层龛门是火焰壼门,第四层是普通券门,但是每个龛门上嵌砖匾,两侧砖雕楹联;第六层塔身内中空,四个正面辟门;第三、五层四个侧面开浅龛,龛门上无装饰。
塔顶为青砖叠涩的八角垂脊盔型平台,平台上置同样八角垂脊的琉璃刹座;刹身矮小,为圆形琉璃柱,雕刻神兽举托圆盘;圆盘上设两层琉璃仰莲瓣,其上即以传说中的一枚“风磨铜镜”铜宝珠结顶。
现如今海虹寺殿宇轩昂,结构严整。寺院占地面积达3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达500余平方米。寺院建筑由前至后依次是山门、天王殿,钟鼓楼、客堂、僧察、大雄宝殿、三圣殿、祖师殿,功德堂、斋堂、客房等。寺院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糅合了中国古代建筑和现代建筑的风格,虽部分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却不失中国佛刹的传统建筑特色。飞檐翘角、黄墙露瓦,显示出特有的古朴和庄严,无不展现了中华民族敦厚、淳朴的文化内涵。寺内环境幽雅,松树葱郁,布局井然,四季飘香,行在其中,既能感受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又能领略建筑艺术的美仑美奂,景色如诗如画,令人流连忘返。
海虹寺山门前石狮
海虹寺石狮子是一对点缀性的大石狮子,左雄右雌,雕刻极为精美,威武雄健,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石狮身高1.8米,头部通高2.3米,通长1.1米,身躯宽0.65米。
此处海虹寺石狮子其造型与意义与善昭祖师家风有关,也有说法是赞誉善昭祖师为【西河狮子】的缘故。【有历史记载】,汾阳善昭禅师,少有大智,於一切文字常能自然通晓。到汾州大中寺太子院传法,名震一時。因寺院门口置有石刻狮子,又因他禅风峻烈,他甚至也被人喻为“西河狮子”。
护佑佛界的海虹寺天王殿
 
海虹寺天王殿,又称弥勒殿,是海虹寺院内的第一重殿,天王殿一般面向北,而海虹寺天王殿由于历史和现代各种原因殿面向东,内正中供奉着弥勒塑像,左右供奉着四大天王塑像,背面供奉韦驮天塑像。面向大雄宝殿。两尊菩萨背靠背,中间隔板壁,因此得名。天王殿最初多见于净土宗寺院,中国禅宗本不供弥勒。但两宋之后中国佛教出现禅净双修的局面,天王殿开始出现在大部分中国寺院里。
 
海虹寺钟楼 鼓楼
 
   
海虹寺院内的钟楼,鼓楼是悬挂钟鼓之建筑物。其位置在天王殿堂之左右,而钟楼与鼓楼相对望,故自古有"左钟右鼓"之称。钟鼓乃置于钟鼓楼最顶之处,法会之时,为僧俗集会之报时器具。有高僧大德莅临寺院时,钟鼓齐鸣,以表示尊重、恭敬。寺院早晚敲鼓,与钟声相互应和,早上先敲钟,后接鼓,晚上先敲鼓,后接钟,所以称晨钟暮鼓。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离地狱,出火坑;愿成佛,度众生。”
海虹寺大雄宝殿
海虹寺院建筑十分重视色彩,特别是大雄宝殿建筑,“屋不呈材,墙不露形”,形成了独特的东方建筑色彩艺术,这一特点在海虹佛寺建筑上充分得到体现。海虹寺院梁枋上的旋子彩画,成了寺庙建筑彩绘的主要形式,那些用琢墨、大点金、和雅五墨绘成的龙锦图案、旋花、翎毛花卉与寺庙金黄色的瓦面、朱色的檐柱、白色的台基相配,色彩浓重而形成鲜明的对比感,把整体建筑装点得更加绚丽灿烂。
 
海虹寺大雄宝殿在释迦牟尼“法身佛”“毗卢遮那佛”佛像旁塑有两位比丘塑像,一年老(释尊之左),一中年(释尊之右),这是佛的两位弟子。年老的名叫“迦叶尊者”(即摩诃迦叶,叶音摄,禅宗一祖),中年的叫“阿难尊者”(禅宗二祖)。佛涅盘以后,迦叶尊者继领徒众,后世称之为二祖。大殿中的这组造像,一般称为“一佛两弟子”。
 
海虹寺祖师殿
祖师殿为供奉僧宝之处,所供者多为开辟或中兴道场之大德。彼等铁肩担道义、慈心施法雨,绍佛种、续道统,为法忘躯,兴辟道场。及至身后,万民追思。于是立殿供奉以示怀仰。
目前祖师殿供奉的是阿弥陀佛,消灾延寿药师佛。禅宗中土六祖惠能祖师。中国禅宗的第四十三位,惠能系第十一代,临济宗的第六位善昭祖师。
 
海虹寺十二等觉菩萨
在海虹寺大雄宝殿两侧供有十二等觉菩萨:是佛教赋予“佛”三种涵义之一,等者平等,觉者觉悟,等觉又称作遍觉,平等普遍,遍觉诸法,诸法平等,故诸如来平等。
 
 
 
海虹寺藏经楼
【藏经楼设计建设中】
藏经楼建在寺庙中间线的最后面,也就是大雄宝殿后边。
藏经楼用于藏经,也是僧人阅读经书的场所或是接待贵宾的场所。
藏经楼有两种形式:一是毗卢阁,楼上藏经书,楼下供奉毗卢遮那佛;二是转轮殿,所有经书放在一个大转轮上,人们只要将转轮转一圈就代表读经书一遍。
      
海虹寺里义弘师,起阁藏经募十方。
待得阁成僧展诵,善昭祖师瑞汾洲。
善昭禅师舍利塔——又称海虹塔
 
海虹塔坐落于海虹寺内,耸天入云,为汾阳一大胜迹。塔身为砖砌楼阁式建筑,为北宋时砖石塔。由地宫、基座、塔身、塔刹组成,塔的平面、八角形,塔为空心,单塔、塔的层数为单数,七层,所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七级浮屠指的就是七层塔。
北宋临济宗的振兴始于首山省念及其弟子,然而在省念的弟子中尤其以汾阳善昭的影响最大。善昭在传法过程中很重视语言文字的运用,不仅经常根据场合引述以往禅师的语录,而且有时以所谓代语、别语、诘语等禅语表达形式加以评论和发挥,还从流传于丛林之间的禅语公案中选择出一百则以偈颂的形式加以评述,编撰成《颂古百则》,生前已有语录文集传抄于丛林之间,对宋代文字禅的发展影响极大。他培养出十几位才智出众并且具有很高活动能力的弟子,相继传法于大江南北。可以说,自从进入北宋后期以后,传布于各地的临济宗几乎皆属于善昭的法系。
海洪寺塔即善昭圆寂后,荼毗藏舍利所修之塔。
塔身二层,四层壁刻联语各四付,在遍布我国南北东西的上万座佛塔当中,联语之多是很少见的,是古代舍利塔建筑的代表,这与善昭祖师少即聪颖超群,有大智,于一切文字不由师训常能自然通晓有非常重要的关系。而且舍利塔其用料之精良、结构之巧妙、技艺之高超、类型之丰富,塔联之多远远超出了历代文人墨客的笔端。
塔为7层八角形,塔角沿悬挂有风铃,下为石砌须弥座,塔身砖砌,中空如井。建于宋代,天圣二年(公元1024年)明末清初重建(公元1664年)两代重修,2001年又大规模修整,成为汾阳市的标志景观。
海虹寺舍利塔风铃与佛教
海虹寺的善昭禅师舍利塔角沿悬挂有56个风铃,风铃也是佛教器物的一种。风铃是通过风的吹动,通过碰撞来发出声音的铃。风铃的种类有很多,常见的是铜制风铃。这里善昭禅师舍利塔一层至五层悬挂有40个圆形铜制风铃,意用于寺庙的祈福平安,也称圆形平安铃。六层、七层悬挂有16个八角形铜制风铃,意用于寺庙的镇除邪魔外道,降魔去妖,也称八角型镇魔铃。佛教意涵上对铃的解释是惊觉、欢喜、说法。佛教有首风铃偈是这样说的:“浑身似口挂虚空,不论东西南北风,一律为他说般若,叮叮咚咚叮叮咚。”其中的“叮叮咚咚”是为演说“苦、空、无常、无我”的佛理。
    法不孤起,仗缘方生,道不虚行,遇缘则应。如今的海虹塔寺,晨钟暮鼓,经声、佛号、法器齐诵海虹塔下,呈现一派欣欣向荣之象。近年来,香火鼎盛,万民敬仰,海虹寺已成为汾州一方佛教信众朝拜进香的圣地。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