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文化 >> 文化资讯 >> 非遗传承中的尴尬与无奈

非遗传承中的尴尬与无奈

来源:西安日报图为张天伟向李涛讲解动态风筝传统机构的窍门(记者 杨力 摄)原标题:非遗传承的尴尬与无奈有些非遗项目保护难度大,一定程度上来自于传承者后继无人的尴尬和无奈——77岁的张天伟和48岁的李涛要接力传承的是省级非遗项目、张氏动态风筝,面对唯一的徒弟,老人在和时间赛跑继续苦心钻研、传授。为多留精品7旬师傅与时间赛跑从小爱风筝,工作又是机械制图,两相融合苦心钻研,就有了动态万千的风筝。走进张天伟的工作室,每一件小东西都让人惊叹。小拇指甲盖大的铁丝自行 ...

来源:西安日报


图为张天伟向李涛讲解动态风筝传统机构的窍门(记者 杨力 摄)

原标题:非遗传承的尴尬与无奈

有些非遗项目保护难度大,一定程度上来自于传承者后继无人的尴尬和无奈——77岁的张天伟和48岁的李涛要接力传承的是省级非遗项目、张氏动态风筝,面对唯一的徒弟,老人在和时间赛跑继续苦心钻研、传授。

为多留精品7旬师傅与时间赛跑

从小爱风筝,工作又是机械制图,两相融合苦心钻研,就有了动态万千的风筝。走进张天伟的工作室,每一件小东西都让人惊叹。小拇指甲盖大的铁丝自行车轮子会动、立体的蝎子风筝眼睛会转钳子会张合……1986年,他在潍坊举办的“第一届全国风筝邀请赛”上用一个立体灯笼风筝赢取了人生第一个大奖。

近30年来,他的足迹踏遍大江南北和港澳台,获奖证书和奖杯上百个,代表作是钻研10年做出40米长的秦始皇铜车马与秦俑兵阵巨型风筝,风中的秦兵阵仗,极其威武。

一头白发,谦和的面孔。张天伟被称为中国动态风筝第一人,也是省一级美术工艺大师。张氏动态风筝在2009年成为省级非遗项目,诸多荣誉之下,却没有想像中的众人簇拥、桃李天下,他的徒弟只有李涛一个人。77岁的老人如今感觉时间紧迫,唯有继续勤勉。

“我每天吃过早饭就开始工作。”张天伟的作息时间和上班族一样,到晚上7时才回家。老人惋惜,前些年做的很多精品风筝被国内外的爱好者收走,再做就难了。他新做好的立体蝎子风筝就是去年的一个复制款,“我想留下更多不一样的动态风筝,所以要赶紧做。动态风筝得传下去。”为什么徒弟少呢?张天伟说徒弟不好招啊,首先要热爱,还要心灵手巧,一门心思投入,又要懂机械原理。

爱上手工做风筝不惑徒弟拜师学艺

李涛今年48岁,在西安风筝界小有名气。张天伟说:“1986年我第一次参加比赛的时候,就是48岁。”西安爱玩风筝的人有一个群体,两人就此结识。因为想学动态风筝的制作,李涛一个电话拜了师傅。李涛说喜欢做风筝的人都有一颗童心。

“那时候风筝都是老艺人手工做的,还没有现在廉价的流水线风筝。”李涛怀念那个时候,人们尊重纯手工,风筝都很精致。如今纯手工风筝几乎在市场上消失,玩风筝做风筝的人都是一种业余爱好,并不以此为业。即使是风筝大师的张天伟老人也是如此。李涛随着张天伟学了几年之后,张氏动态风筝成为省级非遗项目。作为传承人的徒弟,李涛的肩上多了一道传承的责任。

新型师徒求同存异传承非遗

基本的轴承原理李涛已经掌握,张天伟还是希望徒弟更投入些。“我已经这个年龄了,希望他多学些,把动态风筝传下去。”

李涛直言自己如今面临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孩子今年中考,父亲身体不好总是生病。”工作并不如意,为生活奔波让他无法做到师傅的全力以赴。“他底子是非常不错的,画画也好。”张天伟认可徒弟的能力,却还觉得有很多技术上的细节和绘图计算的能力徒弟还有待提高。

师徒俩的创作方式也有所不同。张天伟创制一件作品之前,会想好哪个部位能动、原理是什么、怎么实施,然后画出传动原理的草图,按比例设计到位,保证一次制作成功并达到预期的动态效果。记者看到一个第三代龙头风筝,龙头的须子、嘴巴、下颚、眉毛、眼睛都能动。它的内部有轴承转动,细成丝的竹篾构建起复杂构造。李涛专注于创新,在“实战”中创作自己的作品。他最近做了一个四条腿可以蹦的青蛙风筝,画了草图后把“青蛙”固定在板子上然后调整腿部,寻找满意效果的点,花了几个月时间。

和过去师徒关系有所不同,这对境遇不同的新时代师徒在求同存异中继续着动态风筝的传承。张天伟说:“我希望李涛超过我,做得比我好,那我会以他为荣。”

非物质文化遗产留存的是国人的文化基因,非遗保护走到10年之后的今日,除了非遗传承人、群艺干部之外还涌现出很多非遗爱好者、志愿者……其中,有人因爱好成了非遗项目的传承接班人,有的志愿者通过非遗这扇窗看到了别样的风景,有了不同的人生体验,更有人因爱上了非遗项目,开始做理论上的思考和研究,让我们来聆听他们的故事——

本组稿件均为 记者 陈黎 采写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