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文化 >> 文化资讯 >> 妙峰山香会承载岁月悠长

妙峰山香会承载岁月悠长

妙峰山,位于京西门头沟地区,是中国民俗学的圣地。自清代康熙年间开始,每年农历四月初一至十五妙峰山庙会期间,众多香客会到此朝顶进香,这里是京津地区民间信仰圣地。


    

    自清代康熙年间开始,每年农历四月初一至十五北京妙峰山庙会期间,众多香客会到此朝顶进香,这里是京津地区民间信仰圣地。如今,虽然一条条古香道、茶棚早已湮灭,而一档档香会却依然延续不断,绵延至今——

 

  妙峰山,位于京西门头沟地区,是中国民俗学的圣地。自清代康熙年间开始,每年农历四月初一至十五妙峰山庙会期间,众多香客会到此朝顶进香,这里是京津地区民间信仰圣地。香会朝顶进香活动背后有着复杂的行动规则、行为动机与价值追求,这也是即便一条条古香道、茶棚早已湮灭,而一档档香会却依然延续不断的根本原因。

 

  通过笔者等一行对北京32档香会的研究可以发现,妙峰山香会始终与其成员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即使是非常时期也并没有中断,而一旦环境转好就焕发出新活力。这充分表明民间文化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在整个过程中,香会通过不断传承和延续创造出独特的香会文化,共同成就了妙峰山的传奇。2008年,妙峰山庙会已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传统形态与社会关系

 

  在调查的32档香会中,最早的成立于明万历年间(1573年),最晚的成立于1946年,有5档文会(1个献盐会、2个开山会、2个茶棚)和19档武会。

 

  从地域看,文会集中在妙峰山香道上,成员主要是沿途村落的村民,神灵信仰和朝顶进香是农耕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以此表达对神灵的虔诚之心,祈求庇佑;武会分散在北京城内外,成员主要是生意人或手艺人,出于喜好、护村或外出讨生计的需要而习武,又为获认可或求仙问药,而到妙峰山朝顶进香、演练武艺。

 

  香会在成立时会举办仪式,邀请德高望重的会首和其他香会到场祝贺,称之为“贺会”。只有经过贺会的香会才能到妙峰山朝顶,否则被视为“黑会”。贺会存在两种不同形式:一种是 “大贺”,它有复杂的仪式,仪式完成就表明新会成立,具备行香走会、到妙峰山朝顶进香的资格;另一种是“巧贺”,相对“大贺”要简单些,只需新会邀请香会界朋友见证,就可以宣告新会成立。无论哪种贺会方式,它们都表明,香会间存在着共享的价值规范体系,要想获得认可就必须遵守这些规范,这是它们相互交往的基础。许多老会首认为,“走会,走的就是规矩和礼节”,“各会出入不乱为规,会会同城为矩,会会参拜为礼”是基本要求。

 

  多样化的生存现状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妙峰山香会因“文革”等原因失去往昔辉煌,它们被改称“花会”,公开的朝顶进香活动也转为隐蔽。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妙峰山庙会的恢复和政府对民间文化的重视,妙峰山香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重整或新成立的香会,动机和资金筹集方式也存在差异。

 

  营利性香会中存在以此为生的成员,获取经济收入是他们的主要追求。这类香会以表演性强、具有吉利和喜庆意义的秧歌会和狮子会为主。商业演出成为维系其日常运作的主要活动,赚的钱“给专门表演的人员发工资”和“添置道具”。由政府主导的香会,主要挖掘香会的历史传承,组织学习和演练表演技艺,并有组织地参加庙会活动,宣传地方文化。相应地政府提供经费支持和活动场地。

 

  另外,还有自发组织的香会。俱乐部式香会一般聚集了一批有共同爱好的成员,以武(文)会友、强身健体、祈福求善是他们的共同追求。这类香会一般规模小、成员少,相互之间人际关系融洽,有强烈认同感,活动经费通常由会首提供或会员共同承担。它们的活动主要是妙峰山朝顶进香和参加“花会”比赛,也零星参加商业演出,所得费用不分配,用于添置服装道具或补贴交通。

 

  而由村落精英自发组织的、以村落为依托的香会,多是对村中旧香会的恢复,成员以村落成员为主,他们有共同的生活经历和现实利益。这类香会一般规模大、成员多,活动经费来自会员捐款以及向村集体和村办企业募捐。它们的活动主要是妙峰山朝顶进香,部分香会还组织春节踩街,也零星参加“花会”大赛。

 

  传承现状令人担忧

 

  人是民间文化的记忆者、表演者,也是民俗活动传承的载体。妙峰山香会能够延续不断,主要在于一代代会首和玩角儿经过代代讲述和演练,不断产生出传承动力。一方面是兴趣爱好,另一方面是家族责任。

 

  与两种传承动力对应,香会中也存在两种传承方式:师徒传承和家族传承。前者是旧时北京城内香会的主要方式,有严格谱系,正式拜师学艺不仅要遵守特定规矩,而且要举办隆重仪式。师徒间不仅传授玩会技艺,还把会礼会规口耳相传。家族传承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基础,它与师徒传承相比并不那么正式。家族传承的主要内容是表演技艺,较少涉及会礼会规。

 

  不过由于人们对民俗活动的理解存在差别,他们在传承中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同样是有高超表演技艺和丰富的行香走会经历的传承人,有的在现实中不断传播传统知识,拥有很高的地位和良好声誉;有的则严格固守传统,采取保守态度,不肯将自己的知识向外透露,面对政府、媒体和研究者闭口不谈,坚持“自己知道的东西绝不能和外界透露,都知道了,就不值钱了”。

 

  实际上,对香会传承形成根本威胁的是接班人问题。在当代中国,大多数年轻人对传统香会表演已不感兴趣,当香会的传承动力受到根本威胁时,其传承确实令人担忧。

 

  另外,商业化元素的加强也给这项传统带来困扰。90年代中后期,当地在妙峰山成立风景区,进行商业经营,追求经济利益成为主要目的。香客上妙峰山要购买门票,在山上茶棚喝茶要收费。然而一边是妙峰山商业化经营,另一边却要香会自筹经费,越来越多的会首和玩角儿对此不满。有会首表示:“妙峰山拿我们当成了挣钱的把式,我们在这儿辛苦练着,人家那儿卖着门票。”由此,有香会开始把朝顶进香视作例行公事,甚至有香会主动放弃朝顶进香。妙峰山从神圣空间向充满世俗味的商业旅游中心转变,使它对香会的吸引力削减,这是近年来妙峰山朝顶进香时老会减少的重要原因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