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文化 >> 文化资讯 >> 昌黎县文化馆举办民间艺人剪纸皮影艺术展

王增书剪纸:十二生肖大红福 意动神飞中国梦

 一位78岁的老人,退休后在我市老干部大学接触剪纸,在学习过程中,她对剪纸产生了浓厚兴趣,勤学苦练竟成了剪纸高手。   1月19日,走进王增书的家,犹如走进了剪纸的世界。红红的“福”字,大大的“灯笼”,把整个小屋装扮得十分喜庆,《十二生肖》、《中国梦》、《二十四孝》……一幅幅具有强烈传统文化气息的作品,凝聚着老人对民间艺术的执着与热爱。  1、内涵丰富 易学文化融入剪纸   王增书家墙上整齐排列的《二十四孝》剪纸图让人目不暇接。“这些剪纸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周 ...

     一位78岁的老人,退休后在我市老干部大学接触剪纸,在学习过程中,她对剪纸产生了浓厚兴趣,勤学苦练竟成了剪纸高手。

  1月19日,走进王增书的家,犹如走进了剪纸的世界。红红的“福”字,大大的“灯笼”,把整个小屋装扮得十分喜庆,《十二生肖》、《中国梦》、《二十四孝》……一幅幅具有强烈传统文化气息的作品,凝聚着老人对民间艺术的执着与热爱。

   1、内涵丰富 易学文化融入剪纸

  王增书家墙上整齐排列的《二十四孝》剪纸图让人目不暇接。“这些剪纸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我个人的献礼,花了两个月的时间才剪出来的。”提起《二十四孝》图,王增书特别自豪。

  《二十四孝》图怎么剪出来的呢?王增书拿出一本发黄的小册子《二十四孝》。“我是照着书上的原型,把书上的小图放大复印到一张大纸上,然后用刻刀一点点刻出来。”王增书说,过程很复杂,但用刀一点点刻出来的乐趣,只有喜爱的人才能体会到。

  除了《二十四孝》图外,十二生肖“福”字系列也吸引人。每一个“福”字中的生肖都或躺、或趴、或卧、或立,形态各异,生动形象。“一般一个‘福’字中的动物都是四五只,羊可不行,得‘三羊开泰’嘛。”王增书说。

  在十二生肖“福”字系列中,还有一张由十二个生肖组成的一个大“福”字,“福”字中间画有一太极图案,十二生肖包围着太极图。“我国传统的十二生肖蕴藏着深厚的易学文化,‘周易’的‘周’字代表宇宙,‘易’字上半部‘日’,下半部‘月’,十二生肖揭示日月万物的规律。”王增书说。

  王增书的丈夫杨云庆是我市周易研究会负责人之一,对易学文化造诣很深。王增书的生肖创作吸取了老伴儿的易学知识,才创作出了独具特色的十二生肖图。

   2、紧跟时事 作品体现时代特色

  从王增书的几千种剪纸作品中可以发现,她创作的作品题材紧跟时事。北京奥运会、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上海世博会、玉树地震、中国梦等,国家的每一件大事后面都能够见到王增书的剪纸作品,奥运火炬手、伟人像、海宝……一件都不落下。

  “剪纸艺术来源于生活,离开了生活,简直就没有了精神气儿。”所以每有大事发生,王增书都会搜集相关材料,然后用剪刀记下这些时刻。

  王增书2013年创作的《中国梦》作品格外夺人眼球。一组12幅的剪纸作品每幅都富有创意,构思精巧,寓意深远,不仅寄托了老人对“中国梦”的无限憧憬,也是为国庆节献礼。“《中国梦》由12个主题组成。第一幅作品是爱民,由和平鸽、党旗、毛主席头像和向日葵组成。第二幅作品是富强,由航母、火箭、飞机组成。第三幅作品是爱国,由岳母刺字图案组成。第四幅作品是和为贵,图案是将相和的故事……只有全民互爱互助,国家富强,百姓才能过上小康生活。”王增书说。

  为了创作剪纸作品《中国梦》,王增书和老伴儿杨云庆到处收集资料和图案,他们不仅将各种报刊上有关十八大的报道剪下来,还从网络上和书籍上查阅资料。每次创作作品时,老两口都要反复构思、琢磨作品的主题,一个图案常常要修改好几次才能确定下来。《中国梦》经过前期筹备构思,又用三个月的精心裁剪和装裱,如今已经跃然纸上,每一个细微之处都处理得精心得当。

   3、由简到繁 孜孜不倦妙手剪春

  从家里摆放的各式剪纸作品和剪纸工具不难看出,王增书的成功靠的是对剪纸孜孜不倦的热爱。

  “每天背着书包上学,就像小学生一样,一天课也不耽误,按时按点到校上课。从2003年学剪纸开始,十几个年头了,越剪越有劲儿,越剪越想剪。我看见剪纸就觉得心里高兴,一天不剪就心里发慌。”说起剪纸,王增书喜上眉梢。

  老人喜爱剪纸,也会精心收藏自己的作品,拿起那厚厚的塑料收藏夹,每一件作品都按时间整齐码放着。仔细观察她的作品可以发现,她的作品从最初的简单对折剪纸,如一只蝴蝶、一朵花、一个“喜”字等,到复杂的整体图案,如《新农村》、《中国梦》等。

  为了让“金蛇卧福地”中的四条金蛇各具形态,蛇身上的花纹也剪裁得各有千秋。“人靠衣装,放到蛇身上也是,你也要给它们打扮打扮,不然不好瞧。”王增书笑着说。

  怎样让剪纸具有地方特色?王增书将殷墟宫殿宗庙遗址的大门和司母戊鼎以及大大小小的文物、甲骨刻片用剪纸的艺术形式表现了出来。

  “国家的政策好,农村发展得越来越好了。”老人老家在河北武安,家乡的平房变成了高楼大厦,种地换成了机械化,家乡的点滴变化都体现在她的作品中。老伴儿杨云庆还专门为剪纸《新农村》配了一首打油诗:“治虫用飞机,耕地不用牛,户户有汽车,人人住高楼,猪羊鸡成群,年年大丰收。”

  4、传承文化 免费教授三个徒弟

  “剪纸技艺一两年就可以学会,而创作是一辈子的事,我们后人也有责任把剪纸艺术传承下去。”为了传承技艺,她收了三个徒弟,闲暇时间全心教授学生。

  “一个徒弟现在在广东读大学,去年夏天跟我学了两个月。她去上学时,我送给她一套剪纸工具,希望她放假回家后继续来学。另外两个徒弟已经成家立业,平时工作较忙,但她们比较热爱剪纸,周末时会来找我学习。”看到年轻人对剪纸的热爱和专注,王增书很欣慰,她说,剪纸来自民间,只有将当地的民风民俗融入其中,作品才有灵魂。

  为了传授剪纸技艺,王增书老师也多次带她的代表作《二十四孝》图、《十二生肖》到安阳工学院、安阳师范学院等四十多所学校巡回展出,在传授剪纸艺术的同时不忘教育下一代。因此,王增书被市人民大道小学授予校外辅导员、被市关工委多次评为“先进个人”。

  “我们市老干部大学专门成立了一个剪纸研究会,一有活动就准备作品参展。林州有一个民间艺术交流市场,我们准备以此为契机,把剪纸研究会推出去。”王增书对剪纸艺术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