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文化 >> 非遗动态 >> 困境中挣扎的会宁皮影戏

困境中挣扎的会宁皮影戏

困境中挣扎的会宁皮影戏
——访白银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牛俊魁
□ 本社特约记者  高启鸿
 
  3月21日是农历“二月二”、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
  当日上午9时许,记者驱车从兰州出发,行驶150多公里后抵达会宁县城,再换乘底盘较高的商务车,一路攀山越岭,在陡峭、崎岖的山路上爬行2个多小时后,于下午2时许到达约会地点——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新添堡乡河屲村牛家山社。
  白银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会宁皮影戏的传承人牛俊魁就住在这里。
  陪同记者采访的会宁县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焦耀琮介绍说,这里距离会宁县城不到10公里,但山大沟深、且没有一条能通车的公路,严重影响了当地经济社会以及文化事业的发展。
 
  会宁县文化馆:会宁皮影戏是研究会宁民间文学、民俗风情、戏曲流变的重要资料
  
  据会宁县文化馆馆长雷永珍介绍,皮影戏是用牛皮剪制形象并借灯光照射而表演的一种戏曲形式。皮影戏始于汉代,成熟于宋初。
  会宁皮影戏主要流传于会宁县东南部和中部的杨崖集乡、党家岘乡、侯家川乡、八里湾乡、新添堡乡、平头川乡、老君坡乡、翟家所乡、会师镇、太平镇等乡镇。会宁皮影戏唱腔独特,主要为灯影腔,还有秦腔、眉户、唢呐调、打击乐、白口等唱腔。灯影腔是会宁皮影戏最具艺术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唱腔。
  记者了解到,灯影腔的主要演奏乐器有板胡、二胡、三弦、中胡等弦乐,唢呐、笛子等管乐,还有大鼓、干鼓、梆子、大锣、小锣、钹、磬等多种乐器。会宁皮影戏人物众多、形态各异、色彩鲜艳,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其灯影腔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曲调,为甘肃省独有,是研究会宁地方戏曲流变不可多得的资料。
  会宁皮影制作工艺复杂,制作流程较长,有“大线子”、“小线子”之分别。道具有头梢、线子、桌椅、房宇、动物、神怪、字物以及其他砌末道具。雕绘工艺精致,造型逼真。
  “最能代表会宁皮影艺术特色的,当属庙宇殿堂造型和神官梢,有较高的艺术收藏价值。” 雷永珍介绍说,皮影表演又称“捉线子”,由前台艺人(一般是皮影班班主)双手捉持表演,并根据不同剧情,一边演唱,一边操控影人做行、卧、跪、整冠、提袍、甩袖等动作。所表演的角色,悍妇泼辣、恶鬼狰狞、老生衣冠楚楚、小丑滑稽可笑,可谓灵活自如,栩栩如生,是生活性和艺术性的传神体现。
       雷永珍说,会宁皮影戏现存剧本300多册,140多个剧目。皮影演唱剧本主要由老艺人口传或手抄,是一代代老艺人呕心沥血的结晶。演唱内容主要为反映通俗宗教的因果报应类、英雄人物的传奇类、孝道仁义和家庭婆媳妯娌之间的关系伦理类等,是民间传统文化的主要形式,也是输送道德观念最直白的表达形式,更是研究会宁民间文学、民俗风情、戏曲流变的重要资料。
       会宁皮影的演出道具简单,主要由“油灯”和“影窗”(亮子)组成。“影窗”用木条围框,上糊白纸,一般高为90厘米左右、长为160厘米左右,取材成本低,制作简易。演员一般为4至6人,挑起担子就能走乡串户,辗转演出,是农村最经济的艺术演出形式。
 
    传承人牛俊魁:缺钱缺人导致会宁皮影戏在传承与保护方面窘境频频
 
  据了解,目前,会宁县共有5个皮影班,主要分布在会宁东南部乡镇,演出和活动范围也主要在会宁县东南部,并与相邻的通渭县、静宁县有艺术交流。
  有关资料反映,会宁县历来重视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1978年,会宁县举办皮影戏调演,造册登记了17个皮影班;2000年,举办了第一届会宁皮影艺术展,展出皮影近千件;2002年,举办了会宁皮影戏交流研讨会,邀请部分专家和艺人参加研讨;2004年,组织开展了皮影普查及收集整理工作;2005年,举办了全县第一届皮影艺术培训班;2006年,成立了会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共整理皮影剧本200多部,刻录皮影戏数据光盘20多盘;2012年,会宁县成立了皮影艺术研究协会,准备编辑出版《会宁皮影考》、《会宁皮影艺术工艺流变》、《会宁皮影戏唱腔辑》,通过各种有效保护措施,让皮影戏永远唱响在会宁大地上。
  但会宁县多年的努力,并没有扭转皮影戏遭遇到的窘境。
  会宁皮影戏的传承人牛俊魁介绍说,改革开放初期,是会宁皮影戏的鼎盛时期。
  “那时候,一场戏至少有1000名以上观众观看,方圆几十里的群众都会来看戏。有时候拥挤不堪的时候,公社(后来改成了乡镇)书记或者大队(后来改成了行政村)干部会下令让停止演出,怕出安全事故。”说这话的时候,牛俊魁脸上无意中露出了得意的表情。
  “但现在,有时候连人带狗才8个人看。”牛俊魁的表情一下子变得凝重起来。
  牛俊魁分析其中原因,一是现在电视太普及了。虽然这里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但“村村通”工程让每家每户都用上了电。尽管每个家庭的收入不同,有贫有富,但拥有一台电视机是每家每户的“标配”。于是,有了电视看的农民眼光高了,皮影戏这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就显得太落伍了。二是“口口相传”的传承形式跟不上时代要求,更谈不上研究和发展了。落后的艺术形式,遭人嫌弃是必然的。
  牛俊魁说:“父亲把‘手艺’传给我,我又带了4个徒弟,都是一句一句地用口传授,没有一句现成的曲谱,也没有半个字的文字记录。”
  “没有研究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出路。” 说到这里,牛俊魁眼圈红红的、沉默了半晌。
  抽了一支烟,牛俊魁接着说:“有一次,我们受邀到白银市演出,来看热闹的人不少,但转一圈都就走了。有一位10岁左右的小朋友指着大锣中间一个约10厘米的破洞说,你们比街上耍猴的人都穷。听了这句话,我的心都在滴血。”
  又是一阵沉默。
  酝酿了一会情绪后,牛俊魁说:“幸好,会宁皮影被会宁县、白银市相继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我本人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这是对我最大的奖赏和鼓励。” 说这话时,牛俊魁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新闻分析:会宁皮影的传承与保护尚需政府重视与投入
  
  3月21日下午,记者亲历了牛俊魁皮影戏班的转场与演出,深深体会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会宁皮影戏在传承与保护方面尚需政府的重视与投入。
  当日下午3时许,牛俊魁及其戏班成员一行5人,背着戏箱、乐器、道具等,沿山路步行前往联系好的演出地——会宁县翟家所乡六房村马家岔社。
  尽管负重走了将近2个小时的山路,但一到演出地,牛俊魁和他的戏班成员还是顾不上劳累,立即投入到搭建舞台和调试音响的准备工作中。
  牛俊魁戏班成员的年龄都偏大。牛俊魁最大,70多岁;其他几个成员也是60多岁到70岁左右的,最小的也50多岁,都是“爷爷辈”了。
  准备工作驾轻就熟,不到半个小时,一切都收拾停当。
  接下来,是紧张的排练时间。牛俊魁与马家岔社社长及其几位老人商量一番后,决定了当天的演出剧目。为了确保演出不出任何差错,牛俊魁要求戏班成员立即排练,把几个关键段落巩固一下,然后才稍作休息,养足精神,准备晚上的演出。
  记者注意到,排练刚一结束,牛俊魁的几个戏班成员立即围拢上来,要求牛俊魁给他们传授皮影的操控技巧。牛俊魁二话不说,耐心地比划起来。
  晚上8时许,演出正式开始。
  牛俊魁和他的戏班成员在里面唱得很带劲,但观看演出的人却少得可怜。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观众,他们认为,这些戏都看过好多遍了,没有新鲜感;在家看电视,既好看又舒服。
  一位干部摸样的观众告诉记者,之所以邀请皮影戏来村子里演出,主要是想丰富一下农村的文化生活。他说,这些年来,省、市、县都有“大篷车”、“流动舞台”、“电影放映车”在农村流动演出,但这里山大沟深,唯一的一条通村公路只能通过小型拖拉机,大卡车根本进不来。同时,10年前,村子里还能组织一些年轻人编排几个节目,逢年过节时演出。但现在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村子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大戏”(自己编排的节目)根本唱不起来。
  通过以上采访,记者分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会宁皮影戏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要抓紧记录、编辑《灯影腔音乐曲谱》,并在此基础上规范音乐理论,研究创新发展。靠这样“口口相传”,除了可能会被误传,更可能会失传。其次,政府要重视,舍得投入。会宁县有文化馆,有剧团,应该说不缺乏艺术人才。如果市、县政府重视了,舍得投入,记录、编辑《灯影腔音乐曲谱》的工作用不了半年就能完成。有了曲谱,传授和学习会更加方便,更加规范。最后,会宁县已经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和皮影艺术研究协会。这两个机构、特别是皮影艺术研究协会,要像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研究秦腔艺术一样,潜心研究灯影腔艺术,提高灯影腔的艺术水准,让更多的人接受灯影腔、喜欢灯影腔,学习灯影腔。只有这样,会宁皮影戏才能传承好、保护好。
 
 
    这条路是会宁县翟家所乡六房村马家岔社唯一的一条通村公路。这条路面宽度只有2米多的通村公路,只能通过小轿车和农用三轮车,大卡车根本进不来。
 
    记者乘坐的商务车,一路上险象环生。
 
    牛俊魁及其戏班成员一行5人,背着戏箱、乐器、道具等,沿山路步行前往演出地。
 
    一到演出地,牛俊魁和他的戏班成员顾不上劳累,立即投入到搭建舞台和调试音响的准备工作中。
 
    舞台搭建好了,还有一道重要的工序——糊影窗(亮子)。影窗(亮子)用木条做成框,木框上再糊上白纸,风干后放到舞台口,固定后就大功告成。
 
    舞台搭建好了,还有一道重要的工序——糊影窗(亮子)。影窗(亮子)用木条做成框,木框上再糊上白纸,风干后放到舞台口,固定后就大功告成。
 
    舞台搭建好了,还有一道重要的工序——糊影窗(亮子)。影窗(亮子)用木条做成框,木框上再糊上白纸,风干后放到舞台口,固定后就大功告成。
 
    舞台搭建完成后,还要进行紧张的排练。
 
    牛俊魁教戏班成员学习皮影操控技巧。
 
    休息过程中,一名戏班成员发现牛俊魁的扣子掉了,赶紧拿起针线,为老师缝起了扣子。
 
    皮影戏剧照。
 
    皮影戏剧照。
 
    牛俊魁在后台一边演唱,一边忙碌地操控着皮影。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